| 你做好改变的准备了吗 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教育发展日新月异,新时代赋予教师新使命,师者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迎接时代新挑战。郑州市教育局举办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解读专题培训会,为我们广大教师指明航向,给出了路径,收获颇丰。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变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已经不单单是物质方面,更有思想、精神层面的教育熏陶。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体现的就是人们群众对教育的美好追求。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也从“面向每个人”转向“适合每一个人”,虽然是一个词的变化,却体现着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的学生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三个要素分别指向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学生要具有面向未来的素养,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三个要素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落实?落实的渠道就是课程。 今天的课程就是学生明天的素质。课程变,学校变,学生变。从崔教授的报告中我们也看到了国家课程的变化,首先是优化了课程的设置:减少了科目,把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前至一年级开始,英语课三年级开始学习;把劳动课、信息技术独立设置课程,劳动教育的课程纲要,我们在前些阶段已经了解并且付诸实施;专题教育要渗透在学科中,比如,语文课要渗透书法教学。特别是不规定课时的时长,由学校自主来设置,每节课的时长要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来设置,可由长短课时相结合,更好打通与三点半以后的关系,从而激发学校教师的活力。这些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对于这次课程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每一次的课程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见证。大力发展科学、劳动、信息技术学科,让孩子从小养成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意义重大。 课程如何实施,如何落地生根?我觉得首先要深入学习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在学习中产生认同,然后才会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做出改变。我们已经习惯了已有的教学方式,改变并非易事。首先弄懂为什么要变,我们习惯的熟悉的教学方式是不是出现了问题?比如说把知识讲得过于碎片化,一节课下来师生都感觉累,教学效果却非常低效。我们也在努力改变,提出各种教育的名称,快乐教育、幸福教育、生命教育等,也在努力看见学生,看见人的发展。我们现在提倡的大单元教学,就是针对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提问过多过碎的问题。想想我小时候学习英语还和科学的状态,不言不语学英语,不做实验学科学,全凭记忆。2001年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0年后再来审视,攻破了“一言堂”,但出现了新问题,需要改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大观念、大单元、大任务的教学,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我想,大观念、大单元、大任务中的“大”,就是一种理念,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统筹规划,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摒弃那种碎片儿化的教学,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作为教师关注的不是自己怎么教,而是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即学习内容的结构化,横向结构和纵向的结构,不仅要了解学什么内容,还要知道怎样学、学习方式以及为什么要学习。那么作为老师就要进行单元学历案的设计,如何进行大单元设计?如何提出大问题,给学生以大任务的驱动,都需要我们学习体会。 崔教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课程蓝图,有想得到的美丽,看得见的风景,走得到的景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要实施的好,教师就要变,转变理念,改变教学行为。比如,我们如何改变教案为单元学历案,从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可以看出,越来越倾向于创设真实的学习任务,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来组织材料写文章。从上到下都在进行着改革的探索实践,我们小学教师更应该从基础入手,从基础改变。 “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五项管理”的稳步实施,都是在向着教育的本质迈进。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探究,从学科探究走向学科实践;从知识技能走向能力、从能力走向素养,从育分走向育人,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共育时代新人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引用崔教授的几句话与大家共勉:“课程改革对每个人都是一个平台,一个自我新生的机遇。只要你认真参与了,专业就能发展。”让我们从现在拿出行动,作出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