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数学“留白” 给课堂留出精彩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就像画画一样,不能把画面画的太满太实,课堂教学也需要留白。如果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讲解的淋漓尽致,各种例题讲解的明明白白,学生就没有思考的空间,这样的课算不上一堂好课。如果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适当留些空白给学生,那么学生也就有了思考的空间和平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更加主动。在我们的教学中,留白可以出现在很多地方。 一.导入“留白”,未成曲调先有情 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重要因素,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的事物。因此,我们要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留白”巧妙的运用到导入中来,故意给一些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我曾听一位老师讲“体积的意义”一课,老师引用了“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同学们提问:“为什么瓶子里水量没有变化,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正当同学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抓住时机,导入新课:“学了今天的知识,大家就可以解释这个现象了。”就这样,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开始了学习,毋庸置疑,教师在新课导入时的“留白”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提问后“留白” 日常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提问,提问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索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很多时候,我们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作答,这就造成有的学生还没弄清楚问题是什么,或者是答非所问、思考片面。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提问后没有“留白”,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因此,要想避免这些问题,教我们就需要在提问后适当给学生“留白”。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提问这样一个问题,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接下来,给学生留下时间,让他们拿出自制的角,试一试如何把角变大,如何把角变小,同学们开始尝试,有的把角两边张开的幅度变大一点,有的把角的两边伸长一些,所以有的学生认真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度有关,有的学生认真和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接着进行探究讨论,进而得出结论,角的大小和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了学生两次留白,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他们的思维过程才能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三.在新旧知识衔接处“留白” 我们要多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善于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进行思考和对比,教师能不说的就不说,能“留白”就“留白”,把课堂主人的身份还给学生。例如,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做: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那我们就可以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问问题:异分母分数加法怎样计算,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接下来,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交流,把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旧知识,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大胆推理,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新旧联系,留好学习的“白”。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新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四. 重难点处“留白” 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有重难点,这些重难点并不是都需要老师去讲解的,有些通过师生、生生讨论可以解决,有些时候适当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反而会有更高的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我们就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关系,我们不要急于给学生说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头脑中静静的想一想,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沉淀和能力的内化。 在重、难点处,我们不妨存疑留白,着眼于学生的探究过程,这样学生反而会进入“乐学”的状态。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数学的教学,教学时要适当进行留白、补充、调整。教师不一定要亲自把所有的知识都讲出来,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地运用“留白”,反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能够真正将“留白”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其效用,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