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VS报忧
经过两年的教学工作,越来越觉得想要和孩子们过一个快乐而且相安无事地学年,关键是要得到家长的信任和支持。相反,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的信任,那家校沟通就会成为老师最为头疼的工作。
在我任教的头一年就发生过一次胆战心惊的经历,所幸的是这些故事没有发展的很严重,不过也让我从中吸取了教训。
班上有个孩子,思维特别的灵活,特别是课堂上总会有一些不同寻常的想法。可能正是他身上的这种独特,总是能博得老师的关心,课堂上我也总是会把一些开放性的题目留给他来发言。但是他有个小毛病,就是写作业特别快,但是写得数字我都看不清。而且写完就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舍不得花一点心思去检查。毋庸置疑,他作业的正确率让人堪忧。于是在一次课堂练习之后,由于孩子写的实在太差劲,于是和孩子商量,回家把题目重新再抄一遍,孩子也欣然同意了。本以为这样一件小事,不会引起什么波澜,但是当天晚上,孩子爸爸在班级群发了这样一段话:“李老师,孩子说今天因为练习粗心,需要重新抄一遍题目。您对孩子们的粗心大意进行管教,家长们都表示赞同!辛苦了。不过抄题对于孩子而言比较困难,一是量大,二是图多,抄写可能更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想请求一下李老师,对于题目的抄写能否改为打印出空白题目让学生重新认真做一遍,或者家长拿一套新的试卷让孩子们做一遍,家长做好督促和协助,帮助孩子们养成好习惯。请问李老师是否可行?”说实话,看到这样的信息,对于初到教学岗位的我来说,确实挺为难的,不知道该如何回复。如果同意,那在孩子面前前后说法不一,在孩子心里威信何在,如果不同意,家长已经提出要求,一下子拒绝会不会给自己惹来麻烦。但是不回复,又显得我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加家长的微信,私下沟通,我告诉孩子爸爸“孩子抄题目是孩子自己主动要求的,可见孩子想要为自己的失误承担责任,家长心疼孩子可以理解,但是第一次家长帮忙打印了,那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还是会依赖家长,相信你们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孩子。”好在最后家长也算是明理,没再过多解释什么。
这件事过后,陆陆续续也和家长沟通过几次,无非就是“孩子今天的作业怎么没带?”“孩子的作业写得又马虎了”“强调很多次的作业还是写错”......当然家长的回复无非就是“我们会严格要求他的”“以后会提醒他带作业”“好的,以后会多注意,谢谢”......但是对于孩子,好像啥事没有,一如既往的坚持本性。
后来又有一次,期末了,孩子的数学成绩考了满分。家长私下问我“李老师,孩子期末成绩是100分吗?挺意外的,所以想确认一下”还加了个笑脸,看来家长是真开心了。我说“真的是满分”也加了一个笑脸。接着家长说“感觉他马虎的时候挺多的,平时的作业全对的都很少,这次真是意外。”趁着家长的高兴劲我说“虽然孩子这次是满分,但是我没有给他发奖状。因为我们评价孩子不仅仅看最后一次的成绩,还要看孩子平时的表现。如果孩子下学期能够好好练字,写作业再认真点,我再给他发奖状”,家长也很配合说“好的,我也觉得应该是平时的表现不够好,所以才没得奖,下学期我们严格要求,争取让他表现更好一点,争取让他得到奖状。”
接下来的一学期,和家长的沟通变了“孩子回去有和你们说嘛,昨天孩子的作业又一次全对。”“孩子这几天上课听课可认真了,一节课好几次发言”......一直到又一次期末。
综合评价就要结束了,我把孩子的评价单拿出来一看,孩子这学期作业居然很多次都是优。我很肯定,这次我要给孩子发奖状了,于是我又给家长发条微信“孩子这学期各方面表现都有进步,不过以孩子的能力,是可以再优秀一些的,所以这学期要给孩子发“进步之星”的奖状,告诉他,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哦”,家长回复“好的老师,谢谢老师鼓励,孩子终于有星了,争取下学期数学之星。”
不经意间往上翻了翻以往的聊天记录。原来这次给孩子发奖状和上学期期末的约定不谋而合。这不就是孩子的成长吗?
这才意识到老师和家长沟通的内容对孩子的影响这么大。也就是这样的经历让我得到了家校沟通的真谛,那就是无论情况怎么样,与家长的沟通一定要从报喜开始。
金水区优胜路小学丰收校区 李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