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惨不忍睹的油画棒 ——马寨镇中心幼儿园 阿宁 培养幼儿们的良好习惯和一日常规,锻炼幼儿的独立自主性,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工作,即使我们每天都在进行这项工作,但是效果还不是很好,幼儿们喜欢把自己的东西乱丢乱放,不爱惜自己的物品。老师每天都像一个侦探一样,帮助幼儿们寻找各种学习用品。其实我也是一样的,不定时地提醒幼儿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整理书包、保护好书本、整理好自己的衣物、保持班级的卫生、保管好自己的物品,等等。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有些人可能觉得没有必要提,做到这些似乎并不难,可是总有那么几名幼儿丢这丢那。 “老师,我的橡皮找不到了。”“我的红色油画棒不见了。”“老师,我的绘本书不知道哪儿去了。”“老师,我捡到了一支笔。”“老师,这是谁的,我在地上捡的。”幼儿丢东西的现象真是让我头疼。 面对幼儿这些问题,我不停地问自己,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幼儿每天都这样不停地丢东西。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有问题,不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或者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课余时间与其他老师交谈,说起了幼儿丢三落四的问题,一个老教师告诉我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很有爱心的,你给这些东西赋予生命,就可以让孩子们爱护他们。”她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 这次美术活动中,幼儿们再次开启了“告状”模式。老师,我的黄色油画棒不见了。”“老师,我没有绿色的油画棒了。”……我顺着声音走过去,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幼儿们的油画棒,真是让人“惨不忍睹”。二十几张“小床”上只零星地躺着几名“伤员”有的“腿”断了,有的“皮肤”伤了,空缺位置上的油画棒都“逃跑”了,有的连盒子都伤痕累累了。我提醒幼儿们,要用一根还回去一根,不要随意乱扔,幼儿们似乎太专注自己的创作了,对我说的话没有什么回应。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仔细观察了幼儿的绘画过程,发现他们每次用完一根油画棒就随手一放,要继续作画时,前一根油画棒早已滚落在地上,甚至被其他幼儿踩在脚下,等画完收拾的时候,也是稀里糊涂地往书包里一塞。 幼儿们的这些表现让我陷入了沉思,幼儿们怎么如此不爱惜自己的东西,我该怎么办?教育幼儿要爱惜自己的东西,我不知道说了多少次,讲了多少个故事,可是现在看来对他们没有起到什么效果。我皱了皱眉头,然后坐下来,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爱惜自己的油画棒。 幼儿们竟然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老师,用完一根马上放好。”“找一个袋子,把油画棒装进去。” 我笑了笑,问:“那么你们能做到吗?” 大部分幼儿只笑不作声,还有几名幼儿相互指了指对方,只有个别幼儿说能做到。 我心里犯愁,突然想到之前老教师的提醒:要给玩教具赋予生命。 于是,每天离园的场景在我脑海闪过:有些幼儿家长来园很晚,孩子们就特别着急,会不停地问妈妈怎么还没有来。 想到这里,我便问孩子们:每次放学离园,爸爸妈妈来晚了,你们心里是不是很着急?” “当然啦。”幼儿们一脸疑惑地看着我。 “离园的时候小朋友们都想回家了。”小米补充一句。 我趁机说:“对呀,小朋友们想回家,刚才油画棒也悄悄告诉老师,它也想回家。” “老师,我知道了,油画棒的家就是那个包装盒。”浩浩兴奋地说。 “可是老师发现有许多油画棒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它们特别害怕怎么办?” 幼儿们听了我的话,都去检查自己的油画棒,把掉在地上的、书包里的都找出来,装到盒子里,整理好再装进柜子。 看到这些,我欣慰地笑了,然后说:“宝贝们,你们知道吗?其实每一个物品都是我们的好朋友,都和小朋友一样,它们有自己的家,但是它们很糊涂,总是自己找不到家,需要每个小朋友帮助它们、爱护它们,你们愿意吗?” 幼儿们都说愿意。 从这次活动以后,幼儿们有了很大改善,有时某些幼儿的东西掉了,其他幼儿会帮忙捡起来。一段时间后,“告状”模式彻底消失,我惊奇地发现幼儿们开始爱惜自己的物品,用完后也会认真地整理好放回原处。 幼儿园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管理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教育幼儿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的实际,贴近幼儿的真情实感。这次我利用了在此年龄段皮亚杰提出的‘万物有灵论’,给幼儿的物品赋予生命,激发幼儿的爱心和责任感,用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幼儿真正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然能否让幼儿认真负责地去做一件事情,也要引起家长的注意,做好家园沟通和配合工作,以帮助幼儿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