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专制”了吗 今天又是陪女儿跳舞的一天,又有时间看书了。今天特地拿了一本德育管理的书来看,虽说我也是有十六年教龄的所谓“老教师”、“老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有了自己独特的方法,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我觉得还是多读教育专家的书,学习他们的理论用于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知识,更有利于今后的班级管理。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班级管理的例子: “王老师是一名七年级的班主任,工作非常认真,对班里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亲力亲为,他的管理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每学期的班主任考核都是优秀,学生成绩也很优秀,远远超过其他班级,这让王老师引以自豪,但是一次外出学习让他陷入了沉思。 一天,王老师接到一个学校安排外出学习三天的通知。为此,外出前,王老师找来班干部开会,叮嘱他们管好班级,维持好班级秩序,并在班里和学生们宣布了这几天的纪律,如果谁要违反纪律,老师回来一定要严厉批评,并处罚。王老师把一切交代好就放心地走了。王老师坚信,同学们一定会管理好班级的,但是,现实很残酷,远远不是王老师想的那么简单。三天后王老师返校,许多同学跑来告状,谁不来上学、迟到、不写作业、和老师顶撞……王老师大为震惊,对自己的班级管理也产生了疑惑。” 这就是王老师式的“专制型班级管理”。 看到这个例子,我也发现了自身的缺点,很多情况下,我也是专制型管理。 从王老师和我自身的班级管理中,我知道了专制型班级管理的特点:班主任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班级管理很是积极,学生积极性却不高,几乎依靠班主任,班主任就是班级的核心;班级管理缺乏民主,许多事情都是班主任说了算;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的能动性;班主任急于达成他的目标,做事效率高,对学生严格要求,赶着学生大踏步前进,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需求。 想想自己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也是如此,虽说,我带的班级语文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表面看,学生学习习惯好,纪律严明,但是一旦离开我几天,又是一种状态,学生各顾各的,班级管理没有了主心骨,学生茫然了,一下子放轻松了,学习和纪律都不如我在的时候。 我清楚地记得,2019年春季刚刚开学,我突发疾病要去郑州住院治疗,走之前找校长请假,校长说:你安心治病吧,学生有韦老师呢!但是,我不放心呀,走之前,我像王老师一样,找来班里的两个得力助手—两个女班长,一一给他们安排近两周的任务,包括纪律严明管理方法,语文作业的布置、检查等等,我还和她们俩加了微信,有啥事给我打电话、发微信。为了安抚孩子们,走之前还给孩子们开了会,在家好好表现,老师回来给你们送个惊喜。孩子们一致表示:老师,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听您的话,好好学习,绝不惹事的。我还是不太放心,因为我对孩子们太了解了,班里有个“定时炸弹”—王同学,谁不小心招惹到他,就会随时“爆炸”,我给孩子们一再嘱咐,不要招惹王同学,友好相处,私下里也和王同学谈心,安抚一下他:王同学平时很有礼貌,信誓旦旦地说:老师,您别操心了,我保证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我放心地去看病了,在做完手术清醒之后,晚上就和两个班长聊天,了解班里的动态,刚开始,孩子们表现很好,很听数学老师的话,作业除了个别学困生之外,其他都很认真完成。我稍微放心了一点,可过了几天,班长开始给我反映:谁作业不写了,作业写得很差,谁上自习课说话,管不住,谁总想招惹王同学……我生怕出事,赶紧给数学老师联系,数学老师都知道,说:你别瞎操心了,安心去养病吧,有我呢!我很是感动,有这么个好搭档。住院整整三周,在清醒之时我也担心了三周,还好一切没大碍,我的身体渐渐恢复健康,孩子们也在班长和数学老师的带领下,表现不错。 从医院回来,需要休养至少两周的时间,可是,我放不下68个孩子,仅仅休息一周就去上班了。老公还不理解我,说再有事怎么办?我说:既然我从鬼门关走了去一遭,就表示我幸运,好人一生平安!于是,我去了学校,孩子们见到我很是高兴,但是看到我虚弱的样子,表现得很安静,就连我们王同学也安静了,他们都在担心我。我很感动,接下来的学习竟比之前还要好,没了我的啰啰嗦嗦,少了我的严厉监督,孩子们倒自觉地做好每一件事,自习课上,不需要我再一直看着,也不需要班长的“记名单”式管班模式。我疑惑了,我才反思自己的班级管理方法哪里出错了,开始慢慢地改变自己,也在改变着学生。 现在想想,才知道之前的管理方法是专制了?这种方法有很多弊端,就比如说,我们选的班干部,是为班主任服务的,管理班集体事务的,班主任给予了班干部许多权利,无形之中,学生被分成了两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造成了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是矛盾、校园暴力。学生得不到展示才华的机会,一旦怕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班主任再不给机会,学生渐渐地就埋没了才华,做什么就是被动,不喜欢、没兴趣、不想做……这样的班级一旦离开了班主任这个核心,学生就不会自我管理了,也就出现了王老师和我班之前的现象。 作为学校德育核心的班主任,我们要提高自我修养,多学习德育理论知识,加上自己的经验,用情用心,一定会让自己班级管理模式走向成熟化,这也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不是吗? 今天的体会令我受益匪浅,希望我能如昨天所说:养成良好习惯,多看书,多研读,多领悟,慢慢成长自我。 2022年7月8日晚2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