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变教学策略变尴尬为从容(三) 今天是古题今解,我的角色是导演,先抛出个问题看看行情: 一、鸡兔同笼问题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学生在小学已经对此题有所了解,会用算术方法来求解,今用方程组来解,等量关系也比较明显,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看得出学生轻松完成任务,心中颇有几分得意。这时重点来了,我说:“把书翻到第115页,仔细观察解应用题的步骤和解方程组的步骤有什么区别?”学生发现解应用题时不需要把解方程组的繁琐步骤写出来,而只需写出结果呈现即可。我又故意卖了个关子,想把课堂进一步推向一个小高潮,问:“你们知道数学作业本中那条竖线的作用吗?”学生的答案果不出我的所料,说它起着分界线的作用,写完左边后,接着写右边。 “错!”我突然提高声音:“它的作用是左边用于规范书写,右边用于演草,这样可以留下做题痕迹,以方便后续检查!”下面异口同声地“啊?!”了一声,说:“数学作业本上这条线的作用都没搞懂,真是白写了这么多年!”我心中窃喜,上次区里培训,学习了王洪顺老师作业建设中的这一招儿,今天我把它作为一颗种子,种在了学生的心里。学生果然在后面的练习中,都能够按照上面的要求进行书写。 二、以绳测井问题 以绳测井,若将绳三折测之,绳多五尺;若将绳四折测之,绳多一尺。绳长、井深各几何? 寻找应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一直是学生畏惧的难点。富兰克林曾说“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看,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于是我用这样的方法突破难点:首先,我让一个学生来配合演示以绳测井。果然学生把绳三折做成绳三对折,这样实际上等于是将绳六折,学生的试错和我的正确操作,使学生在惊愕中理解了古题的含义;接着再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以绳测井的模拟实验,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题目当中的等量关系,难点不攻自破了。 教后记: 翻开学生的作业本,那些干净整洁、书写规范、赏心悦目的作业好像越来越少了,书写随意字迹潦草的现象倒是屡见不鲜,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写得正确就行,规不规范无所谓。本节课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体验的氛围,对学生进行书写格式的指导与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在自悟中端正书写态度,并长期坚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根据题目信息抽象出等量关系是数学建模永远不变的话题,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中以绳测井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仅凭想象不容易理解,给学生一个动手实践的机会,既调动了其探究的主动性,又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难点,一举两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