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学生

2022-07-04 20:23:06 
从教四年,虽然没有教过一个“大循环”,但也从低年级交到了中高年级。在上课期间,我发现了一个现象,低年级的教室总是“闹哄哄”的,学生特别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总是争着发言;而高年级的教室,学生总是对发言有些抵触,甚至拒绝发言,那么,学生为什么会从“闹哄哄”到“静悄悄”呢?这是我们每个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观点,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拥有自我约束力,不会随意表达看法;也有认为学生成长后比较内敛,羞于表达;又或者知识难度增加等。其实不然,学生从“闹哄哄”到“静悄悄” ,还是因为他们的主体性没有得到真正发挥,这也意味着我们教室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

一、打造用心倾听的课堂氛围

要想改变从“闹哄哄”到“静悄悄”这一现象,我们首先就需要打造用心倾听的课堂氛围。一是教师要改变想法,不管是面对回答比较完善的学生,还是面对发言比较模糊、没有条理的同学,我们都应该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为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也可以让发言的同学感受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与欣赏;二是引导每一位同学学会倾听,在其他同学发言的时候,用心倾听,谈谈发言同学的优点以及对这位同学的建议,长久以来,学生就能养成倾听的习惯。这样双管齐下,打造用心倾听的教师就会比较容易。

二、拒绝以手势代替发言

很多时候,我们会让学生用手势代替发言,例如,“同意”就举手,“不同意”就不举手。像这样,学生仅仅能大致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能将自己的思考过程清楚的表达。特别是面对低年级的孩子,如果仅仅让他们运用手势代替发言,会严重打消他们的发言积极性,渐渐的,他们发言的次数也就会减少。因此,从低年级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拒绝以手势代替发言的教学形式,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言,要给予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养成勇于发言、乐于发言的学习习惯。

三、面对不同学生要“对症下药”

很多时候,课堂上的发言是以学生举手或者指名发言,但是,我们想要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发言习惯时,就需要“对症下药”。例如面对乐于发言的学生,我们可以从举手中看到,,这样就比较简单了,我们只要在他们发言之后进行评价,并引导他们说的更加清晰、有逻辑即可。又或者对于有些课堂容易开小差的同学,我们可以利用指名发言的形式,先点名,再把问题重复一遍,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并在他们发言时进行表扬再加以引导,也可以帮助他们养成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好习惯。另外,也有部分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羞于表达,我们可以多多在课堂中进行鼓励,指名回答,并明确表示“有想法勇敢表达就是很棒的,错了也没关系,我们能在大家的帮助下找到更好的方法”,这样既鼓励了他们,也可以打消他们的顾虑,从而激发他们发言的欲望。当然,当我们不能确定个别同学是否思考完毕,语言是否组织通顺时,就不能利用指名的方式,我们可以在学生独立解决或者小组合作的时间,单独问一问他们的想法,如果有想法才能在发言阶段指名,并加以表扬,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发言兴趣。

四、将“请你补充”改为“请谈谈你的想法”

很多时候,在一个学生发言完毕,我们会再让另一个同学补充一下,这样不但限制了后面同学的发言范围,不利于学生的完整表述,也会打消先同学发言的积极性,造成他认为自己发言不好,不敢发言的想法。因此,我们不妨将将“请你补充”改为“请谈谈你的想法”,让学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一些理解以及想法,逐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也不至于对先回答问题的同学造成伤害,保护他们的学习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发言积极性。

当然,要改变从“闹哄哄”到“静悄悄”这一现象,我们还需探索更多方法。作为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多观察,想对策,打开束缚学生思考的枷锁,为他们的踊跃发言提供更多钥匙!

 
热门评论
打开郑教融媒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如何管理学生 2022-07-04 20:23:06
举手发言的“该”与​“不该” 2022-07-04 21:51:11
语文教师如何落实双减政策 2022-07-04 22:38:30
做值得孩子信赖的父母 2022-07-04 23:53:21
报喜VS报忧 2022-07-04 23:37:33
“计算”知多少 2022-07-04 23:18:43
讲“小故事”悟“大道理” 2022-07-04 23:02:24
孩子们的快乐源泉 2022-07-04 23:22:33
关于我“押中”中考英语阅读这件事 2022-07-04 23:19:11
让学生承担自然后果 2022-07-08 23: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