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学生那些事儿
因为年轻,所以有梦想;因为有梦想,所以拼搏。既然人生是一直向前的,不如装上行囊,带上梦想勇敢前进。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和我的学生们一样,我们都是追梦的人。
一、难忘的期中考试
从小到大我自己亲身经历了很多次考试,它们都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了印记。这次我要描述的是走上教师岗位后面临的第一次期中考试,虽然过去了一年多,但我依然记得听到班级平均分时的那个复杂的心情。犹如一记耳光狠狠地打在我的脸上,心情跌到了谷底。怎么会这样?明明我教得很认真,在课堂上孩子们配合得很好啊,感觉他们很聪明,已经学会了呀......一连串的问号在我脑海里此起彼伏。之后的两周,我都一直被这种失落的情绪折磨。对学生冷冰冰的,没激情,没感觉。但我很幸运,周边总会有一群温暖的人拉我一把,这群温暖的人里面有我的学生,有我的同事,还有我可亲可敬的教研员。那群小可爱也跟我分享他们的心情,表示看到这个成绩他们也很难受,期待下次的考试。如果说学生给了我内心的鼓励,那么我的小师父是给了我具体实操的方法,她告诉我一定要抓落实,你讲课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看学生做的怎么样,不要仅仅看课堂上学生表现得多活跃,要深入学生看他们掌握得到底怎么样。教研员也鼓励我,教师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听了这些话,我的内心又燃起了希望。
二、亲其师信其道
教育是一颗心去碰撞另一颗心,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在带着学生往前走的过程中,他们也教会了我很多。小L让我明白了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小L很聪明,有点偏科,理科成绩很棒,总体排名也属于尖子生水平。和小L的火花开始于他的一个玩笑,那天正常上课,我端着一个水槽准备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小L在下面起哄似的大声说道,“老师,你怎么端个盆进来了呀”,原本安静的课堂变得骚动起来。“这不是盆,是一种化学器材叫水槽”,我压住心中的风起云涌,淡然地说道。下课了,我觉得有必要找这个学生谈谈,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一番亲切的交谈后,小L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我也很满意自己的这个处理方式,我们愉快地结束了这次小恶作剧。我和小L 的师生情谊也悄悄地拉开了序幕,然而我当时并不知道。后来,讲公开课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小L都格外地“懂事”,格外地配合我。一个同事说,“我从那次公开课就看出来了,小L将来一定是学化学的一把好手”,我半信半疑。时光匆匆,转眼间孩子们就到了毕业的季节。中招考试成绩出来后,小L打电话给我很激动地说,他化学考了满分。那一瞬间,我的心情也很激动,我收获得岂止是一个班上考出了满分的学生,我收获得更是一份浓浓的师生情。
三、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一群人走向完美。我们自己也是不完美的人,何必要求学生每科都考高分呢?小D是个比较文静的孩子,听课很认真,可他的努力就是显示不在成绩上。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很想拽他一把。课下单独谈过话,课上也经常提问他,一次、两次......慢慢地,我变得有些浮躁,小D在我面前越来越放不开,路上碰到我,要么低着头走,要么躲着走。我在反问自己,这是教育的本质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过得更好,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比他们考多少分更重要。小D的思维特点更适合学习文科知识,擅长于识记,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慢慢地我也接受了小D化学学科薄弱的这个事实。之后帮助小D制定了合理的目标,在中招考试中总算考出了自己的水平。后来,在街上碰到了小D,他在远处就冲着我挥手,看到他的笑脸我就放心了,幸好及时调整方向没对这个孩子造成心灵上的伤害。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师者,不要高高在上,要把自己放到孩子的角度,了解他们的需求。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罗曼▪罗兰说过,“要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肯定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励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春华秋实,我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