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分析比赛反思 二七一幼/杨亚利 一、案例描述: 可欣小朋友是一位非常可爱聪明的小朋友,平时很乐于帮助别人,爸爸妈妈都是高知识分子,对可欣的教育非常的重视,要求也很高。但是大人的愿望在孩子身上没有很好的实现。从小可欣妈妈由于工作很忙都是阿姨带的,阿姨对孩子很细心,但是在自理方面,阿姨却帮的很多,比如吃饭,为了让可欣能吃好,阿姨都是根据她爸爸提供的菜谱来烹制的,然后吃饭-直由阿姨喂,但是等到上幼儿园了,我们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也很快转变观念,觉得是应该配合老师加强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与反思: 以上的案例让我觉得首先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首先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以爱心、耐心、责任心去面对幼儿,生活中总有一些磕磕绊绊或是不尽人意的事情,再加上孩子情绪的外显性就很容易出现嚎啕大哭、崩溃胡闹的现象,再加上情绪的感染性,往往孩子撒泼打滚、大人怒气冲天。孩子的行为是有对错之分的,但是孩子的情绪却无好坏之分。在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它,对他表示出理解认同和共情,而非高高在上的说没事没事、或是不问缘由上来就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亦或是以武力压制孩子的哭闹情绪。要给予孩子一个共情,分析孩子的在表现,并且肯定孩子进取和想要得到小红花的积极性,教给孩子如何得到小红花的方法。 其次是做好对家长的安抚工作,体谅家长关心孩子的心情,但同时也要讲明白自己奖励小红花的意义,要坚定的告诉家长为什么只有部分孩子有小红花、得到小红花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和家长都是在统一阵线的,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都是为了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都是为了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只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我们的想法娓娓道来,耐心的解释清楚一定能够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的。 最后,这个案例也让我更加深刻的去思考教育观念一致性对孩子的影响和在以后的过程中做好家长工作的重要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影响其发展最主要的是幼儿园和家庭,而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家长虽然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对孩子身体力行地教育和耳濡目染的影响却远胜于老师。家庭教育虽然没有学校教育的系统与规范,但是却也是教育对象的起点,决定了孩子真善美等价值观的原始取向。而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幼儿园教育和他层次的学校教育一样,正规化、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是它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所在。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各有优势和局限,因此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可以使来自双方的学习经验具有一致性、连续性、互补性。 一、就餐时转变方式家长变“管”为“不管”。 吃与不吃,饿或不饿,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吃多吃少孩子自己会控制。要是孩子.已经饱了,家长强硬让孩子吃完规定的食物,就会促动孩子的不良情绪。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先生对这一问题阐述得非常清楚,他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下东西?主要原因是喜欢催逼孩子吃饭的家长也不少这句话把事情解释的很清楚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家长长期的催促还会导致孩子的厌食,孩子的正常食欲被当下物质和时间都比较充裕的大人好心的破坏了。因此,当孩子饱了以后,孩子有权利拒绝。案例中我们发现可欣的家长对孩子的吃饭太关注了,干涉过多,对于有独立意识且比较叛逆的孩子就会很容易发生抵触,吃什么要是吃得不高兴,下次吃就会讨.....导致对吃饭有消极心理。 二、营造良好就餐气氛,增强孩子的食欲。 孩子喜欢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吃饭,因此在饭桌.上家长应尽量营造良好的就餐气氛,少一些责骂和不满,可以讨论孩子喜欢的话题,慢慢的孩子就会觉得吃饭时间是一家人快乐的时间,他们就会喜欢坐在餐桌_上和大人一起吃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