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方法有“单”可寻 教学评价有据可依 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小学 李博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无论对于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它已经开始逐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家长的辅导方向以及老师的教学形式。为了实现“保质、减量、增效”这一目标,不少老师将目光对准了“单元整体教学”,不得不说,单元整体教学确实为中、高段语文的教与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低年级语文从语文要素角度来看单元性体现的并不明显,再加之受到学生年龄较小,自学、互学能力有限等影响,低年级语文如何在“双减”下实现“保质、减量、增效”呢? 我觉得首先要做到的是“保质”。“双减”之后,我对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该如何规划做过诸多尝试:起初,依然遵循之前的规划,每节课留有十分钟左右的书写时间,但缺少了家庭作业的反复练习,我发现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就连控笔都是一件难事,更别说引导学生把字写得规范美观了;后来,我把指导书写的时间继续扩大到下午入校的午练这段时间,却发现没有了订正反馈的时间;再后来,我甚至尝试了一篇课文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完全处理识字、读文、语文练习,第二课时全部拿来指导学生练习书写,但让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四十分钟一直都在写字,这样的课堂失去了低年级课堂“趣”的特点,变得索然无味…… 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诸如“现在学校不布置家庭作业了,孩子回家不知道该从哪方面入手辅导孩子了。”这样的家长反馈也愈发多了起来。思来想去,我觉得“双减”减掉的是学生的作业、家长的负担,但并不代表要减去家长的责任。为了帮助刚入校的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语文学习情况,适当的家校合作还是很有必要的。为此,当学完拼音以后,我尝试着用《学习评价反馈单》(后简称《学习单》)作为家校的纽带,将《学习单》分为“预习”、“学习”、“复习”、“阅读拓展”四个部分。 低年级的“预习”多以读文为主,能够在上课前对课文内容大致读下来即可,并不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文读通、读顺。这便有了预习的第一项内容:自己或者和大人一起读课文2-3遍,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在读不好的句子下面画上“ ”。“自己或和大人一起读”体现了此项内容的“弹性化”,针对识字量不同的学生可做不同要求。同时配合“家长评价”,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客观且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学前的真实情况。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提高课堂效率,预习的第二项内容是:借助拼音读课后生字,并口头组词。其实对于课前是否让学生“口头组词”这一内容我和组里的老师也是斟酌再三,考虑到要让一部分有需求的学生“吃得饱”还是把这一项加进去了,为了不给识字量有限的学生增加负担,针对这项预习内容配合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只需要将真实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即可,老师也可在课前通过这项评价对生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学习”部分的内容侧重课堂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从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积极合作三个维度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再配合上老师对学生课堂练习的作业评价,家长就能很好的从《学习单》中了解孩子当天在校学习的大致情况了。 “复习”内容不宜过多,但不同的课文要有不同的设计,从而帮助学生对本篇课文语用点复习与掌握。例如:《日月明》一课重点让学生体会“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因此“复习”部分设计了这样一项内容:结合课后第三题,猜一猜下面这些“会意字”的意思——苗(miáo)、囚(qiú)、孬(nāo)、掰(bāi)、夯(hāng) 、鸣(míng)。课后习题中有“歪”,复习练习中就设计了“孬”,课文中有“小土尘”,复习练习中就设计了“大力夯”……我们并没有要求学生准确的说出“会意字”的定义,只需要他们在今后不断的学习中反复领悟就好。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每篇课文复习部分的第一项内容都是:读一读书上圈划、批注的内容。一年级的“批注”更多的都是圈圈画画,即便如此,学生能够简单的说一说今天学了些什么、哪些是需要注意的等,就已经在为培养高年级良好学习方法做准备了。 至于“阅读拓展”部分则以培养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为主。例如:《画》是一首谜语诗,我就在“阅读拓展”中加入了《风》和《蜂》两首古诗,同时还加了一个字谜儿歌,并给出几个相似的汉字,让学生读完儿歌选一选,从而增加识字兴趣。 整张《学习单》始终贯穿着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老师评价,这既是一张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习单”,又是一张为老师过程性评价留有依据的“评价单”,还是一张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反馈单”,一举多得。 当然,这也仅仅是“双减”之下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种初步尝试,下一步还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这种形式进行反馈调整。我们的这些尝试都只为低年级语文教学能够“保质、减量、增效”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