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俗套而又目标明确的课堂导入
——聆听经开区新入职教师同课异构有感
米海峰老师在评课时曾说:“刘德明老师《画画校园伙伴》这节课的课堂导入,思路开阔,不落俗套而又目标明确。”一针见血,从此,不落俗套而又目标明确这两个课堂导入的标准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开始用这个标准来分析形形色色的课堂导入。
以往自己的课堂导入大多都是非常传统的图片导入,实物导入等等。例如《手工书设计》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实物导入,上课之初就告诉学生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本有趣的书,请大家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一下这本书和我们日常所见的书籍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观察手工书的不同,激发学生对手工书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再如《借物寓意》这节课,我便采用了图片导入,这幅作品是1955年的国庆,九十一岁高龄的齐白石老人为祖国母亲所绘制的《祖国万岁》,老师想考考大家:白石老人画得是一株什么植物呢?这株植物与《祖国万岁》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以此引出中国花鸟画中“借物寓意”的手法。
很明显,传统的导入容易落入俗套,但是美术课堂又离不开图片导入,实物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这些传统的形式,在使用导入形式的过程中“如何使用”就变得至关重要。某一方面来说,俗得不是传统的形式,而是使用的方式,所谓的“俗”是使用得多了,使用的方式归于同质化、目的不明确化,致使产生了展示课中的审美疲劳。该怎么打破这种“俗”呢?在经开区新入职教师同课异构中,针对《手工书设计》这节课,三位教师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第一位老师问学生2020年发生了哪些大事件?让我们通过一本书来看一下(展示一本立体书),以此导入课题。第二位老师询问学生有没有看过《哈利波特》?是看书还是看电影?今天,让我们通过一种新颖的方式来看一下。(通过视频展示《哈利波特》的立体书),以此来导入课题。第三位老师通过展示自己制作的立体旅游攻略,对比这本攻略与印刷折页的不同来导入本节课。三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立体书,三种课堂导入让人耳目一新,三位老师选择了三本不同的书,第一位老师从书籍内容导入,第二位老师从内容的阅读形式导入,第三位老师选择从情境导入,虽然都选择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但各有侧重,异彩纷呈,正是这些节课堂导入让我看到了课堂导入思维的开阔性以及不落俗套的完美解释。
“不落俗套”是否意味着课堂导入可以天马行空了呢?只要新颖就是好的课堂导入吗?当然不是,课堂导入还需要一个支点,一个立得住的支点,这便是目标明确。在三位新教师的课堂导入中,我更倾向于第二位老师从阅读形式出发的导入,手工书,特别是手工书中的立体书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书籍承载的功能主要是传递信息,而这位老师关注到了立体书阅读方式的转变。再如《构图的作用》这节课中有的老师采用三幅构图作品,让学生谈谈更喜欢哪幅作品的构图?有的老师展示三幅有问题的构图,让学生发现构图的重要作用,以此引出课题。相比之下更倾向于第二种导入方式,学生喜欢哪幅作品的构图?既可以是学生对构图的初步感知,也可以是学生对构图中形式美法则的探索,这属于更高层次的认知,是对构图规律的求索,放在课程开头,只能浅尝辄止。因此课堂导入要想立得住,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易后难,更要关注到课题的名称、这节课的新内容等等,《构图的作用》这个课题便是在强调构图的重要性,那为何不从构图的重要性的角度进行导入呢?
不得不说,思路开阔下的不落俗套而又目标明确的课堂导入,真是值得反复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