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教给我的方法

2021-12-06 21:17:38 

这学期与我而言是一个落差比较大的一学期,为什么说落差大呢?因为我分别教授着学校的最小的年级和学校最高的年级,两个班级的课堂感受完全不同,有时候甚至想用“天上人间”四个字来形容我每周上完劳技课后的感受。

培智六班的学生整体程度相对较好,很多技能的学习只需要示范一两遍,并随时进行指点他们就能学会了,课堂相对较为轻松,而且很容易能够体验到自己所教劳技课的成就感。而培智一班的孩子是今年的新生,他们整体各个方面和六班相比差了很多,课堂上的我不仅需要上课,还需要随时整理纪律,防止他们的各种突发状况,所以在上完六班课之后再去上一班的课,感觉就像“下凡历劫”一样。

如何“历好每一次的劫”呢?那肯定是要课前做好准备,课上认真教学,课后及时反思、总结了。在经历了两个月的一年级劳动技能课堂后,我发现越是低段的劳动技能越是不好讲,越是简单的内容,越是需要好好研磨。两个月的时间,对于培智一班的劳动技能,目前只讲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叠毛巾,一个是洗毛巾。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让他们听懂我的讲授,如何让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学会叠毛巾、洗毛巾,是我这两个月的劳技课堂一直在摸索、改进的问题。经过两个月的时间我慢慢的找到了方向,那就是让学生把方法交给你,然后你在反教给他们。因为他们自己的方法才是符合他们逻辑思维的、相对简单的方法,使用他们的方法会让课堂更加的高效

例如:在叠毛巾课堂,我刚开始是按照我的个人叠毛巾的方法进行教授的,主要步骤就是:铺平-从左向右折叠-从下向上折叠-再从左向右折叠-最后完成。在真正开始讲授之前,我觉得这个方法是相对简单、易学的。然后真正进入课堂后,我才发现他们很难学会,因为整体操作下来,他们要不断变换上下、左右的方位,对于培智生来说有点绕不过来,该怎么办呢?正当我苦恼之时,班里的小韩的一次不断将毛巾从左向右折叠、折叠的操作给予了我灵感。于是,我进行改进,将叠毛巾的方法变为:铺平-从下往上折叠-从左向右折叠-再从左向右折叠。看似只是将步骤调换了位置,实际则是减少了步骤操作时的变换性,减少方位的变换,学生也就不那么容易被绕晕了,学起来自然就简单了很多。

例如:在这两周的拧毛巾学习中,我首先要教他们将毛巾变短一点再进行拧。我让毛巾变短的方法就是:左手提着毛巾,右手去抓住毛巾的中间时左手放手,完成毛巾的第一次变短;接着左手继续抓住毛巾的中间时右手放手,完成毛巾的第二次变短。两次变短以后,毛巾就可以进行拧了。在经过两节课的讲授、练习后,我发现学生对于我的方法依然无感,无论怎么教、怎么练习他们就是没有学会。这周的一次课堂教学,正当我让他们练习折短毛巾时,班里的小安另辟蹊径,用了新的方法让毛巾变短一点了。它的方法是这样的:两只手拉着毛巾的两端,然后进行对折。看到他的方法时,我一看似乎也可以。于是,我让其他学生进行尝试,一节课下来,我发现他们确实能很快的学会了。于是,我将变短毛巾的方法进行改进:两只手拉着毛巾的两端-对折-继续拉着毛巾的两端-对折,经过两次重复对折后毛巾就变成了一个短短的毛巾了。

两次的课堂改变,两次的课后思索,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盲区,技能的学习有一定的步骤,对于培智学生来说,我们在总结技能学习的步骤时不仅是要思考将步骤简洁化,还思考如何减少每个步骤衔接过程中的变换,因为培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较差的,步骤环节的变换一旦多了,他们就很容易迷茫,从而降低课堂的效率。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将课堂更多的交给学生,用他们的思维方式、用他们的行为习惯探索出适合他们的方法、步骤,从而提高他们技能学习的成功率,提高劳动技能的课堂效率。

热门评论
打开郑教融媒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他们教给我的方法 2021-12-06 21:17:38
落实“双减”,笃行成长 2021-12-06 17:05:09
让书包回“家” 2021-12-02 15:27:03
唤醒学生的归属感 2021-12-02 13:27:25
是错?试错! 2021-12-02 22:43:27
站错队的发卡 2021-12-02 18:57:42
二七区培育小学:用“三个高质量”推动“双减”落实 2021-12-03 14:17:27
巧用评价促发展 2021-12-04 15:48:03
三个人做的质量分析 2021-12-05 08:16:30
从教师的自主发展出发对教师实施有效评价 2021-12-05 16: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