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不得其解的《蔬果图》
——《借物寓意》教学反思
前段时间聆听周信达老师线上分享时,曾听老师提及美术教材中收录的作品都是盖棺定论的作品。近日我却遇到了一件百思不得其解的美术作品——清代吴熙载的《蔬果图》。
这幅作品出现在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借物寓意》中,讲授这节课时,自知对中国画了解甚少,我便查阅了教材中收录的所有作品,唯此一幅信息极少,几乎没有。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书中会收录这样一幅作品呢?吴熙载,清代篆刻家、书法家,虽然吴先生博学多才,怎会单单收录一幅绘画作品?众所周知吴熙载先生在篆书方面造诣极其深厚,仔细观察这幅《蔬果图》的题款,书写的“士大夫不可一日无此味”确是行书书体,似乎也不能彰显吴先生在篆书上的成就。《课标》中明确提出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要让学生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吴熙载先生虽然影响了一代国画大师吴昌硕,虽然中国画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但吴先生在美术史上似乎并没有那么浓墨重彩。
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我开始联系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借物寓意,也许人教版教材的主编看重的是这幅《蔬果图》中谐音寓意的独特方法,而这种方法更多地出现在民间艺术作品当中,例如“连年有余”“喜上眉梢”等,但民间艺术作品又不能被收录在这节课中。有人说这幅作品的绘画题材和题款彰显了大俗大雅,画得是日常所见,题得是精神境界与追求,凸显了士大夫阶层的风骨。这番思考下来,我突然觉得主编看重应该不单单是谐音寓意的手法,而是美术作品背后的教育价值,是让学生透过作品感受士大夫阶层独特的精神追求。“士农工商”,“士”居其首,指那些为官之人,也指那些不为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他们倡导“不为五斗米折腰”“安贫乐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主张得之不喜,宠辱不惊,淡泊明志,内外兼修,这才应该是学生忘掉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
在学生分析探讨这幅作品时,却出现了不一样的分歧。面对士大夫为何不能一日无此味,有的学生参照教材,答道“柿子和白菜”寓意“事事清白”,有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到作者是为了让士大夫勿忘百姓疾苦。我又查阅了一番“士大夫不可一日无此味”,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论菜》有言:“百姓不可一日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意思是说老百姓不能有哪一天面带菜色,做官的不能有哪一天不知道野菜的味道。“无此味”与“知此味”之间却相距如此之远。再回到画面所描绘的白菜,白菜素有“清白高雅,凌冬不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一说,寓意甘于清贫寂寞,清清白白,清心寡欲。因此,更倾向于第一种解读。在学生谈及理解时,又常常将“士大夫”理解为“为官之人”,无形中就去掉了“读书人”,如果不及时引导,怎会将士大夫高雅的精神追求作为个人的修身理想呢?
更有趣的是,以往介绍这幅《蔬果图》的时候我总是照本宣科,告诉学生表达了士大夫“不为五斗米折腰”“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直到一日我读樊先生解读论语,读到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与“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完全是不一样的人生境界,也让我第一次读进去了“贫而乐道”之意,第一次领略了心之舒展,那样的精神境界就像有了张力的画面一般。原来学无止境,课之深度无止境,皆为百般求索感同身受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