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后题的地 位因教师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不同而 变得起伏不定,要么题题落实,浪费时间;要么略讲一二, 一笔带过,无形中课后题成了课文的附属品其至累赘,失去了其让学生思考、领悟的独特价值。一道语文习题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一道语文题对学生教育价值的最大化?这确实有必要让我们去研究。 今天探究一下课后习题如何延伸于课外。
一、利用课后习题,进行文后仿写
听说读写是并重的基本功。我们学习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是要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写话练习。课后题目中的“小练笔”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写话材料。因为它以教材为凭借,形式可参,语言可仿,大大减缓了学生写话的坡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大有益处。例如,《寒号鸟》课后小练笔“你在生活中见过喜鹊或寒号鸟这样的人吗?说说他的小故事”。《纸船和风筝》课后题:小熊也想写一张卡片,挂在风筝上送给松鼠,请你替他写一写吧”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写起来并不难,而且这些内容的安排都紧密联系学生阅读和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还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契合课后习题,进行仿说,拓展相关知识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注意语文资源的开发,建立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许多课后习题就很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知识链接、收集邮票、了解家乡、交流故事、课外阅读等。例如,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课后题“朗读课文,说一说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可以让孩子来把这个故事演一演。”这个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与文本产生共鸣,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再现课本里的情境。使学生从生动、形象的表演中,领悟到课文要告诉的同学们道理。又如在学习课文《雾在哪里》,课后习题为:课文说雾“是个淘气的孩子”,在你眼里,雾又是个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想象,也增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内容的安排都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总之、课后练习题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一座桥梁。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观念,不要总认为课后练习天经地义就是学生在课后的书面作业。作为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老师们要引起重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使其成为开启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