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头脑风暴”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以“游戏活动”的方式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 ——“一下科学”之《空气知多少》我这样教 大学路小学宋志贤 《课标》中关于空气的主要概念描述是:“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本单元主要是为绕空气的“客观普遍存在性”和“一般物理特征”进行认知,也就是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常见性”及“物质性”。大部分学生都投掷过纸飞机、在幼儿园玩过搬运气球等游戏,对空气有模糊的认识,本节课作为空气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为接下来的空气相关科学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到底什么是好教案呢?好的教案应该是适合自己风格的个性化方案,同样也适合学生更容易学习。有没有认真备课,只要听课者走进教室就可以一看究竟,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看学生的反应情况,都能看出来老师有没有认真备过课,备的是不是有用的课。 备课不是“背课”,别人的教案不能照搬到自己的课堂。目前科学学科的地位又如此尴尬,必须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认真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参》等,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学习对象来设计真正有用的教案。 分析内容来源,对应课标要求。 《空气知多少》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大象出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不仅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还是整套教材关于空气学习的起始课。根据相关的认知和学习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等)中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分析的重要意义,以及《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并编写了本课。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创设情境,利用头脑风暴法调查学生关于空去的前概念,引导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关于空气的已有认知和经验,并使之成为后续关于空气相关科学概念学习的必备资料。同时,在本课中,教师还将指导学生进行关于空气的提出问题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空气的兴趣与欲望。 本课由三个较大的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猜谜语和玩一些与空气有关的游戏,游戏内容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灵活安排,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更多地对空气产生有意注意,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游戏轻松愉快,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呈现关于空气的已有认知,最终完成空气“气球树”的拼装。第三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提出关于空气的问题,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安排提供帮助。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1-2年级: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详细了解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较浓。通过半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学生已经学会了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的观察方法,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问题、然后设计实验方案,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学生对于空气的认识是模糊的,需要用合适的方式将抽象的空气让学生“看得见”。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参考书》的要求,以及通过分析教材和了解学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情境中充分展现自己关于空气的已有认知和经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提出关于空气的问题,有问题意识,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在有趣的空气游戏中产生学科学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我在《小学科学标准》定位到本节课的内容,知道本单元及本节课所指向的大概念。我是这样上的: 一、 谜语带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面,看看谁能最快猜出谜底是什么,准备好了吗? (PPT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珍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学生猜(谜底:空气)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空气知多少》,来一起了解空气吧。 设计意图:一方面,猜谜语是适合一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猜谜语的过程也是学生回顾已有认知的过程,其与空气的相关概念是有联系的。 二、玩空气游戏 (老师准备几种学生可能玩过的空气游戏,如气球搬运、纸飞机掷远、空气小魔术等。) 师:同学们,大家玩过关于空气的游戏吗? (学生自由表达)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空气游戏:搬运气球、吹动纸风车、纸飞机掷远。(在活动时注意安全) 师:搬运气球有什么感受呢?纸飞机怎样飞得更远?为什么瓶子里的气球吹不鼓? (学生表达,老师不做过多的解释,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三、头脑风暴——空气知多少 师:同学们,关于空气我们都知道哪些呢? 生1:我知道空气看不见。 生2:我知道哪儿都有空气。 生3:我知道空气动物离不了。 老师:你是说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吗? 生3:是! 老师:还有吗? 生4:大树也需要空气。 生5:小草也主要空气。 生6:小花也需要空气。 生7:空气有很多。 ...... 老师:看来我们知道的空气知识还真多呀!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彩色卡片,叫气球卡。我们可以把我们知道的空气知识写下气球卡上,然后把它们贴在黑板上的气球树上,就像老师这样做。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汉语拼音来写,也可以画图,也可以找老师帮忙。(教师示范讲解操作方法。) (学生开始记录并粘贴。教师辅助学生完成气球树的拼组) 师:气球树上挂满了空气果实,我们获得了大丰收,大家一起鼓掌庆贺一下。大家可以到气球树前来欣赏一下。 (学生共享全班同学展示出的关于空气的已有认知,丰富个人的知识体系。期间,可能有的同学会发现一些问题,从而顺利进入下一个提问环节) 师:哪位同学发现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里写水里没有空气,那小鱼不就死了吗? 师:这是个问题,你看的真仔细,还爱思考。我们把这个问题先记在问题银行存折里,我们还有什么想知道的有关空气的问题? 生1:空气是从哪里来的。 生2:空气为什么看不见? 生3:人为什么离不开空气? 生4:空气有重量吗? 生5:植物为什么离不开空气? ...... (学生边提问边将问题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教学反思 本课学生活动量较大,特别是在关于空气已有认知的“头脑风暴”活动和后续的提问活动中出现了很多教师意料的观点与问题。我将几个班级的学生所展现的关于空气的已有认知进行了汇总和梳理,希望能为将来学生进行关于空气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一些认知起点方面的储备。 科学课堂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学习内容,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然后投其所好,真正做到“心中有生”。游戏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我常用的活动方式,也是学生喜欢的,这种活动方式可以更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基于课程标准,深入分析学情,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坚持反思课堂,让反思伴随自己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