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这个题目时,我也在思考,语文老师的语文课还有不是语文课的吗?
之所以发出这个感慨,还是因为小师姐的一堂课。
国庆节前,小师姐给我发信息说自己要去录播教室录课,一波三折,最后终于没有错过她的《秋天的怀念》。
接下来,我要复盘师姐的这堂40分钟的真正的语文课。
一、导入
但丁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秋天的怀念》写的是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
二、了解作者
简要介绍史铁生的情况,用课下注释点明散文集、小说集。
三、动情地朗读
用朗读的方式感受文章的内容,注意朗读速度适中。
(我最最最欣赏的部分来了!)
四、诗意地说话
有一种爱叫做……
五、细腻地品析
精读三、四自然段,话关键词语,品细节中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与深情。
六、深情地背诵
背诵最后一自然算,思考菊花代表什么,我和妹妹读懂了什么。
首先来谈导语,我讲秋天的怀念,从史铁生下手,讲瘫痪又是尿毒症的他如何完成写作,如何战胜生活。小师姐扣题,用母爱来讲本课,直捣本文主题,也应和了单元主题”挚爱亲情“。整体思路上没有割裂单篇和单元的关系。
其次,谈作者介绍。我发现自己在讲课时,总是在作者介绍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用自己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当我听优秀教师的课时,我发现,他们对作者的介绍是依据课下注释,多一些扩充,但是作家生平和作品是广告式的吸引学生课下去阅读。作者的写作背景固然重要,但是在语文课中不可喧宾夺主。小师姐处理得很恰当,她给学生了一个大大的预告,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未知领域。我记得暑假听王君老师讲《陋室铭》说刘禹锡的人生,她用刘禹锡的一生作为线索,对刘禹锡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看完实在佩服这样的语文课,没有足够功底的我,还是需要摸索和学习。
接着,是我想要讨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发我”语文课“思考的部分——”诗意地说话“。我们语文教学是为了什么,是走向哪里,我想小师姐这个设计,也是她的思考。这个部分给了一个句子“有一种爱叫做”,让学生通过朗读填写此句。我对照自己的课程,我所对应的部分是“总览全文,把握作者情感”。这样的标题设计,没有美感,只是简单指向教学板块,并且我设计的板块只是模糊的把握,没有针对性的认知。同时,我发现,诗意地说话,首先要诗意地书写,然后才能表达,学生用时间,在书本上批注,组织语言然后进行表述,这里有多种语文素养的培养。
最后,谈谈课中的转场语。上课的模块用流程图展示很简单,但是转场语不仅能解释、加强活动间的逻辑性,还体现了高手的能力。谈论完诗意地说话,小师姐放了一张节选自《我与地坛》地文字,她标红了这样一句话:“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句话引出史铁生内疚、后悔的感情,然后转场至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与深情的细节书写。在讨论完细节后,有用《合欢树》中的一段话,加重了作者的悔恨和后悔。使得本课教学最后的“深情地背诵”探讨的“读懂了什么”有迹可循。我这种总是把所有话罗列到一起的无效堆砌是真的没有艺术可言啊。
就这样,这节课从“动情地朗读”“诗意地说话”“细腻地品析”到“深情地背诵”各部分皆有所侧重,并且完成了三个教学目标,我坐在录播室的玻璃窗后拍手称赞。
这才是一节语文课应该有的样子啊。
记得师傅读过一篇专门写小师姐的文章,吊好一锅汤,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不断地去磨课。师姐做到了,语文课也上成了“语文课”。
我也要叩响语文课之门,成为真正的语文老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