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让误会扼杀孩子的本真 文/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中心幼儿园—侯宇帆 在一次教学活动时,突然辰辰离开了位置,向桌子的另一边走去,正在进行集体活动的我看到之后很生气,就说:“辰辰,你为什么离开位置,赶紧回去,老师正在上课呢。”辰辰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回到了位置上,正在上课的我也没有过多的关注此事,以为只是孩子单纯的调皮,故意扰乱课堂秩序。 第二天早上,辰辰迟迟没有到幼儿园来,过了一会辰辰的妈妈就给我打电话说:“今天辰辰怎么都不愿意来幼儿园,孩子昨天晚上回到家告诉我,他昨天离开了位置,其实是看到区角的东西掉了下来,想去捡起来,但是老师却批评他了,他觉得自己没有错,所有今天就是不肯来幼儿园了。”我听后才知道原来辰辰是想去捡东西,看来我真的误会他了。于是我就跟辰辰妈妈解释:“昨天是因为在进行集体活动,所以当看到孩子离开位置后没有及时的询问孩子离开位置的原因,就误会了孩子的初衷。”后来我与孩子沟通,并告诉孩子是我误会了他,下次可以直接说出来告诉老师,经过一番沟通后孩子才愿意来幼儿园。 经过此事,也给了我一次深刻的反思。老师、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减少彼此的误会呢? 在这件事情中,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当孩子看到区角物品掉下来后,可以先举手,当老师了解孩子举手的意愿是什么,在允许之后可以再去拣东西,或者在孩子没有经过允许离开位置之后,当老师制止时可以大胆的向老师说明离开的原因,这样就不会造成误会。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当孩子离开位置后,由于在进行集体活动没有追问孩子离开位置的具体原因,只是单纯的以为是孩子调皮,事后也没有及时的问清楚孩子离开的原因,对这件事缺乏了了解和调查,仅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就轻易判定孩子的行为,结果误会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如果在进行集体活动时我们因为害怕耽误时间就可以跟孩子说:“你可以先回到位置上,如果有事情,我们等会再解决好吗?”用平和且尊重孩子的态度去告诉孩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然后在结束集体活动后单独找到孩子,问一问孩子为什么离开位置,在了解了原因后知道了孩子的想法,再让孩子去做这件事情,那孩子就不会有误会的存在,也没有误会带来的委屈了。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在了解了孩子被老师误会后可以先主动和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阐述事情的经过,然后感受孩子心里的委屈并安慰孩子的情绪,告诉孩子老师可能是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及时的询问你,但是我们可以一起去跟老师沟通,反应这件事情。然后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尽快去联系老师说明这件事情,那误会就会在当天解决,孩子也就不会出现第二天不想上学的情况了。 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小事,我们都要用心去看,多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多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孩子的内心是单纯的,做事情的初衷也是简单的,因此,不要让误会扼杀孩子的本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