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活动,拉近“距离”
——郑州航空港区乐耕小学 李玲玲
【案例背景】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然而六年级学生对于法律的了解比较少,“法律”让他们感到很陌生,觉得离自己比较远,所以很多学生认为法律是大人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以至于法律意识淡薄认识不到法律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另外,法律对他们来说好像是“高高在上”的条例,不比纪律、规则让他们熟悉。
【案例事件与过程】
今天我们要上本学期的第一次“道德与法治”课,我先告诉学生本册是法治专册,以及学习它的意义。然后,让学生翻看目录,说说自己对哪一章哪一些感兴趣,为什么?再让学生观看书本,对本册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随后我们进入了第一章第一课第一部分的学习,当我问学生:“你们知道法律是什么吗?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法律呢?”同学们一脸茫然。
我便让他们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各自说说你对法律的认识,聊一聊你认为的法律是什么。在讨论中有同学便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我们在学校,法律又不在学校,为什么要学它呢?还用一册书来学……”可想而知,讨论后大家还是依旧茫然,不知该如何作答,于是我便开始反思学生对法律这个“高深”的词太陌生了,我应该从他们的生活事例中取提炼信息,从而引入法律,以便消除同学们的“迷茫”。于是我们便一起做了一个游戏——《暴风骤雨》。先不说规则做游戏:让他们分别完成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风骤雨的动作,结果有的同学充满疑惑,有的同学不知所措,有的同学随意做……真的是状况百出,然后让同学们思考就是为什么,很多同学会想到是因为没有说游戏规则。我便趁机总结:一个游戏没有规则尚且如此,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规则将会不堪设想,法律就是一个国家必要的规则,接着告诉学生法律是什么。最后,说游戏规则再做一遍这个游戏,结果做得特别顺利我又问这就是为什么呢?引出学习法律的重要性,这样一来更便于学生理解,理解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反思】
通过以上案例,我觉得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我需要努力的方面还有很多,下面我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让课堂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所以课程是离不开儿童实际生活的,作为老师应该把课程与儿童生活联系起来,甚至要从儿童的角度去理解生活、诠释生活,从生活中提取适合课程的素材,巧妙地运用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生动、有趣,更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更有吸引力。
二、让生活助力课堂
儿童的生活是课堂的基础,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巧设情境,让学生去生活中实践,把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最大限度地、立体的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助力课堂教学。
案例中是通过一个小游戏,拉近了“法律”与学生的关系,这个游戏中的各类雨,也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课程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并有意识的把儿童带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从而作用于课堂上来,以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