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诠释父爱的经典
——《傅雷家书》分享交流
亲爱的家人们: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最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傅雷家书》,以下言辞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家书,是一条有温度的纽带,牵系着亲人的思念。凭借着一封家书,我们不仅传递着信息,还表达着细腻而深厚的情意。在战火连天的年代,有岑参驻守边疆时“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借传语报平安”的家书;有杜甫挂念家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还有王湾羁旅他乡时“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家书……家书不仅于此,还可以用来指导人生,砥砺精神。
《傅雷家书》收录了傅雷自1954年至1966年5月写给儿子傅聪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长达7000字。书信中的文字并没有晦涩难懂,处处充满温情,皆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读来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这些信件主要围绕着父母对于年轻人如何做事、做人以及怎样面对困难和问题,进行了阐明和讨论。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体现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怀。这总让我想起自己的父亲,没有傅雷那样深厚的艺术气质和文化底蕴,但有着一样的严厉和望子成才的心思!
“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这是傅雷对儿子的忏悔、自责!巴尔扎克说,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这可能就是傅雷在傅聪离开的11年间不间断书写家书的强大信念支撑吧!生活中的我,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大多也是严厉的!诸如:作业不写完不能睡觉,吃饭不能挑食,做事要有规矩,待人要有礼貌……直到去年,放慢生活的节奏,给了自己足够的沉淀时间,意识到自己曾经对孩子的伤害,用“和善而坚定”的教育理念与自己和解,与儿子和解,我们的关系变得融洽,家庭氛围也是幽默愉悦了不少!《傅雷家书》唤醒了我真正的母爱,使我明白原来自己爱孩子的深切,而这深切本可以及早,不必是在离别的时刻!
原生态家庭对一个人的伤害真的很大!傅雷的童年是灰暗的,可以用“只见愁容,不闻笑声”来形容!傅雷四岁丧父,母亲在经历丧失两子一女的打击下,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对其管教极其严苛。
严苛到什么程度?儿子不专心学习,在肚脐眼点蜡烛;读书打盹,用滚烫的烛油警醒他。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深爱他的朱梅馥,她爱他比生命还珍贵!傅雷喜欢花,她可以在凌晨三点拿着手电筒陪着傅雷做嫁接实验;傅雷定家规,哪怕是再苛刻,她也会认真执行,并督促孩子们完成;她总是劝孩子们要多理解父亲,维护着一个家庭的和谐!朱梅馥用爱孩子的方式来爱自己的丈夫,累并快乐着。直到1966年9月2日的晚上,傅雷想要结束生命,朱梅馥作为妻子,仔细服侍他服毒死在自己的怀里,并为其善后;作为恋人,她在安排好一切事宜后,也随之而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爱弃生命,是痴还是傻?
朱梅馥有段话写的极好,“忍耐和包容是两回事,忍耐是一次次的心结,包容却是一次次化解,忍耐是爱,包容却是大爱。”因为朱梅馥对先生的了解,所以愿意原谅他的脾性,因为朱梅馥的爱与耐心,所以愿意与他磨砺。傅雷夫妻希望儿子的婚姻也能如同父母的婚姻,平静而温和,长久且美满。从这一点来说,《傅雷家书》不仅是教育读本,更是婚姻、生活指导读物。
《傅雷家书》把人生哲理揉碎在平淡生活中,将人生真理描绘在生活琐碎里。傅雷先生于儿子傅聪,扮演着亦师亦友的角色,他们谈艺术、谈感情、谈人生,在家长里短间传递着爱与被爱,在字里行间中透露着人生智慧。《傅雷家书》是承载着名族大义,是追寻艺术真理,是探索人生意义的优秀书籍。金庸先生曾评价:“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这样的一本书真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我在阅读中坚持书写每天的读书日志,也摘录了一些书中的金句,先与大家分享几个:
1.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2.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3.一个人吃苦碰钉子都不要紧,只要吸取教训,所谓人生或社会的教育就是这么回事。
4.人生之中,不如意的时候往往占大多数,此时,心中的苦闷该如何排解,是任由郁闷的心情侵蚀自己的生活,还是用更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5.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
读书,能让我们更透彻地看待自己和世界。倘若有一点敷衍和功利,我们的视线就会蒙上尘埃。读《傅雷家书》,似一趟心灵之旅,在感受语言温度的同时,思考人生的智慧,汲取丰富的养分。愿你也能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