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的精髓就一个字——懂!
培训课程有三个境界:第一是我有什么,就讲什么;第二是境界:你要什么,我讲什么;第三是:讲的是我,说的是你。
——黄佑生语录
前两个境界容易理解,见字知意。
重点说说第三——讲的是我,说的是你,这的确是培训课程比较高的境界了。
01 讲的是我
为什么“讲的是我”?
因为任何一个培训课程,其实都是培训者在以自己的经验或者成果去影响,去唤醒,去点燃,去指导。
想到曾经发生在一个培训班上的“事故”——下课之际,原本是一鼓掌一致谢就结束了的,没想到一位学员举手示意有话说,拿到话筒,他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想请问你,这节课你除了晒学历晒经历晒成绩,你给我们带来什么了?
现场气氛一下子冷到冰点。
已经忘记那位培训师怎么回答了,毫无疑问,课程已结束,任她怎么“回答”,恐已无回旋余地。
她错了吗?
错在“晒”?
晒,英文“Share”的音译,意即把自己的收获、心得、经验拿出来与人分享的意思。
既然是分享,那么无论分享实战经验,还是分享研究成果,思路应该没有错,问题出在哪儿?
02
其实,一般人都是比较排斥“介绍经验”这个事情。
为什么?
因为人性!
谁愿意被教育?
就像“师德培训”,好像一开始就给你进行了定位——你的师德不行,所以你需要培训。
如果介绍经验时一直唱高调,说得天花乱坠,或者高高在上,对听众指手画脚,完了,铁定败北。
03
经验介绍的精髓就一个字——懂!
“董”,本义为“待栽培的草,待移栽的草”。引申义“在需要的地方安插亲信,起监察、督导的作用”。
“心”与“董”合起来,表示“心里面掌握着各方面的情况”、“心中有数”。
“懂”的本义:洞悉、知道。
经验介绍的人要洞悉、知道听众的心理,比如:
他们是谁?
他们有哪些难点盲点痛点?
这些难点盲点痛点的本质是什么?
我能帮助他们解决哪些问题?
我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是什么?
还要换位思维:
如果是我,我会遇上什么问题?
坐在这里,我想听什么?
什么是我感兴趣的?
什么是我反感的……
当听众眼随你动,频频点头,这时候他心理一定是产生了这样的感觉:对,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就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也就是他们觉得你“懂”他们,他们产生了共鸣,感觉你说的就是他本尊。这个时候,你再分享自己真实的思考、实践、感受,就能切中听众的困惑,这个时候,学习才开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