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考虑如何培养儿子的自主能力,来减轻我提醒他穿衣,刷牙,整理物品等带来的困扰。于是,我列了一个计划。买一个儿童鞋柜和衣柜,让他自己学会收纳整理自己的衣物,鞋子;买一套刷牙用具,督促他自己刷牙;又给他买一套儿童卡通毛巾,让他自己解决洗脸洗脚的问题等等。
然后又买回来一些粘钩,根据他的身高,去放置毛巾和刷牙套装的位置,以方便他可以自己取放物品。
为了让他有参与感,我放弃了先完成粘贴粘钩的行为,等他放学了和他一起做。
结果可想而知,儿子特别高兴,和我一起粘粘钩,一起挂毛巾,一起粘贴刷牙器具,一起组装鞋柜,一起安装贴墙衣架。现在不用催促,他自己会去主动挂衣服,洗脸刷牙。虽然洗脚的习惯还没有意识,但是迟早会养成的。
通过和儿子的互动,我意识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是可以类比总结有效做法的。
一是要充分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主动的,开心的去完成学科任务。要达到这个目标,一是要和学生商量学科学习所可能需要的用具和材料。拿我们的道法学科来说,就是需要教材、教辅、作业本、碳素笔或者色彩笔等。不要小看这个商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在一开始就通过让学生参与学科的资料准备,让学生有一个掌控感与参与感,让我们让他们做的变成他们需要做的,由被动的按照老师要求去准备变成我自己认为需要去做那些准备。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需求去设置学习目标。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而更好的成长就需要我们先找到目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就像我在考虑衣架的放置高度时就必须照顾到孩子是否够得着,衣服能否挂的上去,太高了够不着就会打击他继续自主挂好衣服的动力,太低了衣服耷拉到地上也不合适。如果在刚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也不清楚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我们就可以通过几次课的摸索去大致摸索出,定位出针对这个班的课堂问题类型与深度,课堂环节的活动类型,从而让大部分学生能接受,能理解,能消化,能学懂,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二是自主学习的培养需要创设条件,提供可以自主做事情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所谓的精神条件,是给学生正面期待,与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相信自己已经可以自主的学习,可以自主的决定如何学习,学习的方式与途径也可以自己选择,让学生有心理准备。所谓的物质条件,就是可以让他达成自主做事情的工具,就比如孩子洗脸,可以有供他擦脸的毛巾,并且这个毛巾他可以够得着,也可以放回去。这种对事情的掌控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就会不断激励他去不断完成这个行为与动作。对于学生来说,这种物质条件对于课堂就是要让学生熟悉课堂流程,熟悉学习目标,只有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生才有可能干好,学好;二是课堂应该由学生把控,该讲哪些东西,讲到什么程度,都应该由学生决定,由学生的学习层次与接受水平决定。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情,给学生学到不同层次与不同水平的机会。三是课堂不应局限具体模式,只要是学生可以理解的,可以学懂的,就是适合的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
当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意识与能力既需要时间的培养,也需要耐心的等待,更需要教师不停放权的浇灌,还自主给学生。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