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青春 整合教学
——《致云雀》《沁园春·长沙》《红烛》听课有感
新教材使用群文阅读,如何进行确认比较,比较的时候会不会又失去了原来对意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淡化?如何处理,何去何从,一直困惑着我。
今天听完李艳东老师的课,有很多收获。
课文选择有讲究
按照时间轴,英国圈地运动,社会主义先驱者如何斗争,斗争的的过程中如何奉献。
课堂设计有层次
青春的作者---青春的意象---意象中的青春气息----艺术手法的比较-----青春诗歌再现
围绕“青春”设问题
一变过去单独全方位的介绍作者,现在将作者的介绍围绕青春和对青春的影响作为基点。毛泽东12岁召集孩童向父亲要粮食解决周围邻居温饱问题,外出求学写下“埋骨何须桑梓地”的诗句,为理解诗文中作者青春情怀做铺垫。
圈划诗歌意象,最重要的是将意象的形态呈现于青春结合起来,并将文章的解读重点指向青春激情方向,进而完成三篇文章“青春主题”的解读。
文化育人为基点
西方作者同学们相对陌生,李老师在介绍雪莱时候,将雪莱的柏拉图主义的精神思想、空想主义社会思想、乌托邦思想,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增强对诗歌的理解。以文化育人,比简单的对课文知识讲解重要更多的价值。
由于课时原因,没有听到最后,所以还不清楚最后青春诗歌再现是如何升华,期待......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