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阅读任务高效学习
——《竹节人》教学案例分析
《竹节人》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它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被老师没收竹节人却自己也偷偷玩儿的情景,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
依据单元要素: 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时,我主要抓住课文前面的导读部分,让学生根据课前出示的三个任务,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来解答问题。
文中第一个阅读任务: 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我通过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梳理内容、创设情境等方式,落实了“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的阅读任务。这个任务与另外两个任务最大的不同点是,需要将文本中的有关内容信息,转化为说明性语言。为此我设计了一个表格支架,让学生自然地实现了这种转化。学生在梳理文本中圈画并锁定需要的信息,完成表格后,就突破了第一个任务的难点。
文中第二个阅读任务:体会传统玩具带来的乐趣。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种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课堂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圈画制作竹节人的步骤,完成制作指南的表格。我还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仿照课文梳理表格的方法,自己试着来做一个玩具,并写出制作玩具的步骤。这道生活实践类的作业,学生很感兴趣,看看第二天来学生上交的作品就知道,学生的用心程度。
课堂作品展示开始了,同学们急不可耐拿出自己制作的玩具,开始玩起来。有同学就仿照课文步骤制作了竹节人,开始在班上给大家玩,找不到课桌裂缝,有同学就把两个桌子或凳子并起来,在下面玩。没想到还没拉几下,绳子太细断裂了,第一次实验失败。第二个同学紧跟上,也开始抖动他的竹节人,可是还没正式亮相,一拉就卡在桌缝里了,因为用吸管代替的竹节人,材质太软也玩不了。看来竹节人必须用竹子类似的材质去做才行啊!虽然制作失败,但是同学们通过生活实践的动手制作,有兴趣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文中的第三个阅读任务: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我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运用“抓住文中的具体词语和句子,通过联系生活来想象”的方法学习,例如,描写老师没收玩具时“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等词语,将老师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详细地刻画了几个场景,整个过程有详有略,错落有致。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在本课中通过抓住阅读任务单,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准确地把握了本课的目标,完成了课堂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