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写结合” ——读《童年爱上一本书》有感

2021-10-15 19:33:40 

阅读力最好能等于写作力,因为写作是更具深度、更有组织的思考力。可是如果在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只是叮咛孩子写一篇心得报告,那么他们就会视为多了一项功课,会觉得乏味无趣。就像让我们看一部电影,让写观影感一样。周益民老师所提到的读写互动,就让写记不流于形式,又不让孩子觉得有负担。他提到了七种读写互动的类型,一是对话型,二是想象型,三评论型,四研究型,五改编型,六模仿型,七化用型。

一、对话型。其实是一种浸入式的阅读,也就是尽享阅读带来的新知和乐趣,是在阅读过程当中自然形成的状态,而不是一种阅读的形式。当我们被作品深深打动的时候,以作者的身份甚至直接化身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与作品中的人物或作家就可以就某些问题进行交流。书中举了金波先生的《乌丢丢的奇遇记》,这是一部富有艺术特质的童话。针对第二章让学生化身老人与调皮的小脚丫对话,第九章直接与成人还有作者对话。和学生们在共读《小英雄雨来》后,就让他们和作家管桦对话,谈谈书中喜欢的人物,喜欢的故事,谈谈自己的受益。

二、想象型。孩子需要灵性的闪光,需要想象力的张扬,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他们常会进入期间与主人同喜同忧,对后续的情节充满牵挂,这时候就可以让他们想象、猜测、填补文字的空白,编写故事的“前世今生”。文中以《大林和小林》为例,让孩子们和作家来一次想象力的大比拼。平平的帽子被挂在了月亮尖上怎么办?孩子们可以说是脑洞大开,有想象月亮越吃越胖,帽子滑下来,掉在平平头上的;有想象星星帮月亮戴帽子,月亮高兴得鞠躬,帽子掉在平平头上的;还有的想象因月亮贪吃得了高血压,头一昏,手一松,帽子掉下来的;还有的想象平平大叫帽子就掉下来的。由此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只要我们为他们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他们就会反馈我们无限的精彩。在和孩子们读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之后,也让学生写了写自己的想象世界。他们的作文或短或长,但是每一篇都包含着奇奇怪怪的念想,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他们也可以有这么丰富神奇的想象!

三、评论型。其实每个孩子对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评价,也会对一个作家有自己的喜好。这时候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写下自己的评论,写下自己的所感,但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品评论,而只是一种儿童视角的看法与思考。文中举了一个郑渊洁迷,梳理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体验,分析自己喜欢的原因。在读到的王淑芬老师的《抢救阅读50招中》第30招就有“我的书评”这一招。我们在读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时候,也让学生也对这本书进行了简单的评价,不过没有形成一篇文字,而是一段话。

四、研究型。如果所读作品涉及自己所感兴趣的某个内容,可以以此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将研究过程与结果记录下来。文中以挖掘安徒生童话中的深刻意义,哈利波特中头发的秘密还有白娘子受欢迎的原因等进行研究,都写成了很有意思的文章。在共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时候 ,让学生针对不同时期的鲁滨逊进行过研究,为他设计微信名字,头像和个性签名。但是只是停留在了这一点上,没有留下很多文字,更没有形成一篇文章。

五、改编型。根据作品的内容变换一种形式,可以改换它的体裁,改换他的人称。最常见的就是改编成剧本,针对书中喜欢的内容可以编成童话剧、情景剧、课本剧。在改编的时候,可以不拘泥于原作,还可以把几个故事串在一起,重新设置场景和人物,当然还可以改编成筷子偶像剧、指偶短剧等等。甚至可以对原来的情节进行另行改写。在共读童年的时候,只让学生就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情节进行过表演,可是却没有引领着孩子在表演之前先对内容进行改编。六、模仿型。主要指模仿作品的语言风格、结构特点、叙事角度来写自己的故事。文中所举的是两本图画书,一本是《蛇年的礼物》,模仿的是天津快板儿的形式写自己的生活。一本儿是图画书《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模仿书中的结构“反其道行之”,创作一本儿自己的“动物也可以穿衣服”。在实际的阅读过程当中,为学生读过不少的绘本故事,但是却没有进行过整本书的模仿。其实为学生读过伯纳德.韦伯的《勇气》,现在想来可以让孩子进行一下创作,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思考,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写一写自己心目当中的勇气是什么。不过在晨诵课以及学习课文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过简单的仿写。

七、化用型。灵活运用阅读所得,巧妙融合在自己的文章中。文中举的《西湖民间故事》,很多家庭组织西湖集体游,这时让学生选择西湖的一个景点,自己写导游词,要求富有文化含量,将所读的民间故事融进导游词当中。这个形式在具体的操作,是读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之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旅行,但是和周老师这种方法感觉相差还甚远。

读写互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它是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的。总之,不管采用哪种形式,我觉得要抓住读写互动的实质,让学生写的有意义,有价值。

这样的好书还有很多,比如《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王淑芬老师的《抢救阅读50招》周启星老师的《彩色的写作教室》等。里边儿提到的一些写作的方法直接值得大家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想读写互动也是如此,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何种形式,阅读文本是前提,所以我们要在阅读的道路上继续专注的前行。    

 梅子涵老师曾说“这是一条多么好的路,一个多么好的新起点,它的名字叫阅读,叫儿童文学。我们早已长大,可是我们竟然总在这个地点里遇见”。

热门评论
打开郑教融媒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浅谈“读写结合” ——读《童年爱上一本书》有感 2021-10-15 19:33:40
约见上海王发小 2021-10-17 20:11:01
在实践中反思,总结经验再提升——中班健康活动《哭哭脸和笑笑脸》 2021-10-15 20:56:51
查字典的难题 2021-10-15 21:07:15
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中班科学活动《泡泡都是圆的吗》 2021-10-15 21:04:49
新理念,新实践,遇见新课堂 2021-10-15 21:40:54
15届博客大赛结束时,我有话说 2021-10-15 22:33:40
《测量》教学反思 2021-10-15 22:49:12
博客君,我依然爱你…… 2021-10-15 22:47:17
那些温暖 2021-10-17 18:4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