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进行“自我探知”比“直接得到答案”更有意义

2021-10-10 19:29:09 

自我探知“直接得到答案”更有意义

大学路小学宋志贤

 新课程改革讲究以生为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只有将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真正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

课堂上,你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吗?回答问题时语言磕磕绊绊,语速又非常慢。课堂上遇到这样的学生是正常现象,那大家又是怎么做的呢?我想大多数的老师都是这样做的:“孩子,你先坐,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孩子,下次思考清楚了再回答”,我也是如此。因为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进程,不想耽误太长的时间在他一个人身上,而是选择重新挑选一位学生来回答,这样不会影响课程的流畅性。

每次听公开课或者录像课,就会有一种感觉,这节课讲的太顺利了,师生配合的真好,课堂氛围也让人羡慕,这样的课堂可以说是如行云流水般毫无破绽。再想想我的学生们,回答问题错误、回答问题冷场、举手却不知道说什么等等,有时候真的怀疑自己的引导方式不对,学生没有理解才会如此?但细细想来,课堂本来的样子就不该是完美的,课堂是通过学生学习将错误的认知转变为正确的认知,将未知变为已知。正因为学生有未知才需要学习,老师讲的学生都知道那还讲什么呢?对于提问的学生磕磕绊绊说不出来几句完整有逻辑的话也属于正常现象,那怎样妥善引导这一类学生呢?

首先,老师的提问要讲究方法,这要求老师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做到眼中有“生”。在提问问题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提问合适认知水平的学生,对于被提问的学生既有挑战性,又能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正确的答案。如果是简单的问题,那么让尖子生回答就毫无意义;较难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只会增加他学习上的压力,所以什么样的问题就要对应什么样的学生。

平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善于“放手”。这就要求老师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提出问题的方法、如何进行合理猜想、如何制定计划搜集证据,直至解决问题等。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只有思维活跃了,那么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才会更加容易,从而避免上课回答问题磕磕绊绊或者无答案的情况。

给回答问题的孩子一些思考的空间,让他感受到老师的体贴和尊重,做到教中有“爱”。言语断断续续,一句话说好久,其实是学生积极思考的时候,是学生的积极尝试,也是学生的一种自我超越。而老师打断他的发言不仅打断了他思考的过程,其实还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会让孩子对自我产生否定。所以我们在面对这样的孩子时,要多一些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并及时给予鼓励。

我们的课堂应该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老师要做到眼中有“生”,心中有“爱”,不因为在乎流畅性的课堂而剥夺了一些学生回答问题的权利,学生之所以学就是因为有知识空白。我们无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站起来说出我们心中的答案,那就不如听他们细细说,要知道学生的“自我探知”远远比“直接得到答案”难能可贵的多。

热门评论
打开郑教融媒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学生进行“自我探知”比“直接得到答案”更有意义 2021-10-10 19:29:09
2021年暑假,一年教育叙事总结 2021-10-10 20:44:14
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家长可以这样做 2021-10-10 23:06:02
概念图教学,需要注意这些事项(一) 2021-10-10 15:49:10
​让学生用良好的心态去学习数学 2021-10-10 16:41:19
如何更好地选课题 2021-10-10 16:31:16
人间值得,岁月可期 2021-10-10 19:45:51
让态度“听”的见 2021-10-10 20:54:00
“你说你能干成啥?” 2021-10-10 21:36:05
“双减”带来的思考 2021-10-10 21: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