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2019年,我踏上了三尺讲台,开启了育人之旅。这一年像只无头苍蝇,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管理学生方面都有些捉襟见肘。但这一年中依然在“磕磕绊绊”中成为了一名人师。
如何从一名人师成长为优秀教师呢?这几天的培训课程给了我坚定的答案与信心。
从专家处找答案
整个培训中,印象最深的课程便是朱海梅老师的“班级管理由治到智”。因为她解答了许多在教学中曾遇到过的疑惑。原本我的工作模式是照搬老教师的方法,老教师如何做,我便跟着如何做。听了朱老师的课,才懂得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多思考,多向专家请教——多读专业书籍,学习书中的做法。只有透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只有在尝试中不断改进,才能为以后的班级管理打好基础;只有在细节中寻找成效,才能在坚持中看到成长,在成长中养成习惯。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每一项职业都要求具备必须的职业道德。但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具有必须的特殊性。因为作为名教师,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榜样和标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在某种年龄阶段,教师的形象之高大甚至超过他们的父母。所以,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品德发展。教师务必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事业关系着下一代的身心发展,关系着祖国建设的明天,是中国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教师的工作职责感就应是极其强烈的,只有强烈的职责感才能带动起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才能真正意识到自我职业的重要性而投入全部的精力。教师要时刻注意自我的言行并留意学生的反应和变化,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改正不良的习惯都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如果缺之对学生负责的心态,又如何将工作热情融入自我的工作中呢?更别谈兢兢业地为学生服务了。
关注学生的健康与安全
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和帮手,更是学生的朋友。所以关心、爱护学生是一个好教师最起码的道德,是强烈职责感的体现和升华。关爱学生首先应当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以公平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不能以偏见、片面的态度对待他们。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以外,还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引导他们向着用心、乐观、上进的方向发展。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只有时刻保持学徒心态,才能培养出优秀学生,才能在试误和纠错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