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这部电影后,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震撼与感动。90年代的中国内陆农村地区贫困落后,这里的孩子因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辍学,学校也破败不堪,只有几位教师仍在这坚守。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农村基础教育艰难起步,孩子们也在这样环境中读书上学。电影用真实生活一件件事让我们感受到这年代民办教师的不易与艰辛,感受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代代坚守在贫困地区的教师们。
一、大山中的学校,高高升起的国旗
当英子随舅舅进入这所山区学校后,在镜头的转动下看清了学校的面貌。土坯墙、石桌、自印书、几间教室和宿舍、算上英子的四位老师……。可为了让家长不因山路远让学生辍学,学校办成寄宿式学校。可这却是大山里娃娃上学的唯一归宿和民办教师坚守的信念之源。如果没有高高升起的国旗,谁会知道这里还有所学校呢?英子的爸爸第一次进山找英子,就是凭借舅舅的一句话:“进了山,看见了国旗就是学校。”电影中另一个情节是学校周一升国旗,英子问校长:“孩子们会理解吗?”校长淡淡回复:“等长大。”随后校长又说了:“有个孩子因为父亲病逝,12岁就要回去当顶梁柱。孩子临走前和他说,在山里看见了国旗,就看见了学校。” 是啊,这个国旗就是方向和希望,是学校的方向,更是师生的希望。祖国的概念,孩子们可能现在还不理解,等长大后他们就会知道,也会记得他们的知识是在这样一所学校中获得。
二、孩子们的劳动教育,采草药更是另一种教育
电影情节中讲到每天下午放学后孩子们开开心心的由孙四海老师带着去山里采草药卖了赚钱。可这一情节曾被不知内情的英子称为“剥削”。事后我们才理解,这些草药卖成钱后都是给孩子们买教材教具用的。学校连教材教具的钱都拿不出,竟然需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这一情节看的我心里说不上来滋味,我甚至在想这样一种艰苦的条件下,是什么支撑他们一干就是几十年?在采草药的过程中,孩子们看到了蛇皮。便去问孙老师这是什么?孙老师认真讲解完后,并向孩子提问,想一下什么成语带蛇这个字?孩子随口说出:“杯弓蛇影”。这一情节更让我知道采草药更是另一种教育,让孩子们在走进大自然中学习和巩固知识。这一形式就类似现在的研学旅行,不过条件要艰苦许多。
三、酒桌上的卑微,只望维修校舍
县里一年一度的扫盲工作大检查开始了,学校希望通过大检查并获得上级表彰先进的奖金维修校舍,让学生们度过寒冷的冬天。学校借助此机会由余校长自掏腰包宴请村委会主任和会计,向他们争取支持并希望他们发放拖欠九个月的工资。酒桌上,老师们唯唯诺诺,接连陪酒,想让主任和会计高兴,希望他们能够大笔一挥,结清拖欠工资,并许诺村委会不克扣表彰先进资金。会计借助酒劲耍起了无赖,并用奖金和工资相威胁。最后在英子连喝两杯,主任生气,他才安分。这一情节看的心里也挺不是滋味。余校长、邓老师、孙老师在被拖欠九个月工资的情况下,仍然想着学校,依旧想的是维修校舍让孩子们度过寒冷的冬天。
四、明老师走了,我们都想明白了
明老师,余校长的妻子,这所大山学校的元老人物。当年因为参加民办教师转正考试,山路崎岖难走,误了考试时间,落下的心疾。当此次县里的转正名额由学校商议决定给明老师后,她看着那一张梦寐以求的转正登记表时,眼神里放出了光。赶紧撑起身子,又怕手脏弄脏了纸,洗完手后才工工整整的写下自己的名字和信息。明老师在第二天去世了,带着圆了她的梦走了。民办教师转正名额太少了,可仍是那年代几百万坚守在岗位上的民办教师的希望。在明老师的床前,余校长、邓老师、孙老师都说了他们也想明白了:“人活着,只要实在的做一些事就行了。”这恐怕就是他们坚守的力量,就想为大山里的孩子做些事,就想为大山里的教育做些事。
大山、国旗、老师、孩子,这是90年代的故事。为了大山里的孩子能够上学,走出大山,教师们不畏条件艰苦,生活苦涩,坚守岗位。这其中的苦与泪,甜与乐只有亲历者明了。人活着,只要实在做些事就够了,这是90年代教师内心的信念。几十年过去了,物资条件极大丰富,学校的办学条件好了很多。可这种信念依旧还在,都在为了让每一个孩子还在能够上的起学,能够上好学。这也是人民教育为人民的深刻写照,这也是人民教师为人民的一代代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