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条篮
我的家乡在偏远的乡村。小时候,村里除过少数几个在外地当工人的,大部分人家都在村子里世代务农,篮子就是生产劳动时常用的工具。它装青草、盛野菜、放棉花……家家户户都离不了,所以每家每户都有,可能一家还有好几个。因生产生活需要,村里个别心灵手巧的村民就学会了编条篮。我的大伯就是其中一个。
编条篮的用料很简单,只要准备好篮系子和条子就可以了。篮系子一般选择柳木或榆木(不用质脆易断木材)。取一根直径约四五厘米、长约1米的木棍去皮,中间不能带杈,两端粗细不能差别太大。为了防止折断,最好用小火烤一下,中间部位可以划些小沟,用一根结实的细绳子绑住棍的两头,慢慢捏成弓形,晾晒半干即可使用。
编条篮用的条子,最好是紫荆槐条,因为它绵软不易断。若没有,也可以用杨树的旺枝条代替,砍下的青条要放几天,绵软后再用。编篮子要拣好条子,长短粗细尽量一致。取24根,一排6根,根头朝外,分成“米”字形。底部编好后,翻过来,鏊面朝上,这样篮底不易沤坏。然后把条子用绳子攀住兜起来,往高处编。编2至3寸高时就要安篮系子了。越往上条子要越粗些。条子要向下压紧,编几圈后用木棒向下砸压条子。编时还要慢慢松绳子,因为篮口要大些。最后得压篮子边儿,这是编篮中很重要的一步,因为它关系到编成篮子的美观度。可根据条子的长短,隔2根或3根都可以,别严实后把过长的条子剪断,篮子就编好了。
尽管大家编的方法相同,可编出来的式样却相距甚远。有的人编出来的篮子肚子很大,接近圆形,远看像一个斗;有的人编出来的篮子两头大,腰间细,像拉长欲分裂的肥皂泡泡;还有的人编出来的篮子一头大,一头小,失了平衡。好在大家都是自家用的,虽不好看,却不影响使用。
在村里为数不多的编篮手艺人中,我大伯的手艺是最好的。从每年到我家请大伯帮忙编篮的人数就可以看出来。村里的好多妇女会趁去地里干活的间隙,找寻合适的条子,砍下来带回家,大半年下来积攒的条子就可以编一个差不多大小的篮子。她们常常趁着雨天或农闲时,把收集好的条子打成一捆带到我家,请求大伯帮忙给她们编一个合适的篮子。懂事的主家会在来取篮子时,给大伯带一盒烟或一袋点心作为酬谢,但大部分主家都是空手而来。尽管如此,大伯也是有求必应。这个活白出力不说,有时候还得倒贴篮系子,免不了要受家人的唠叨,可大伯却乐此不疲。
在我看来,这种重复劳动辛苦又单调枯燥,可大伯在院子里一坐就是大半天。每根条子也很“听话”,排列组合妥当。编条篮也很耗费时间,编好一个篮子快则需要一到两天时间,慢则两到三天时间。可每出一个成品,大伯都喜上眉梢,他总是自豪地说:“编成容易,编好难啊!编条篮是需要悟性和手感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已不再需要条篮子了,它也随之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大伯出门只要看到合适的条子和能做篮系子的小榆条,还是要砍回家存着。以至于后来他住的屋子里地上堆满了编篮用的条子,墙上挂满了折好的篮系子。
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大伯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如梭的岁月。那弥漫着杨柳枝清香的童年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