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的《育时代新人 绘课程蓝图——义务教育新课程解读》后,我对2022版课程标准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次讲座崔教授主要分享了四方面的内容——课程修订的重要性、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四大突破、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
崔教授首先讲了课程方案和标准修订的重要性,让我们更加清楚,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而课程修订就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描绘育人蓝图。教育目的就是想得到的美丽、课程标准是看得到的风景、教学目标就是走得到的景点。人是需要一步一步“树”起来的。
崔教授在讲解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时 ,指出此次的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优化了课程设置,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教学新思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课程整合,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真正的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也可以因地制宜,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崔教授讲到课程标准有四大突破——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内容结构化、育人方式,也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
突破之一是课程核心素养。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之后而逐步养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反思性。简单来说就是,老师教下去的是知识,学生留下来的就是素养。所以我们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仔细思考,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注重与学生思维的碰撞,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突破之二是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质量评价时,也要围绕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
突破之三是课程内容结构化,即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经验结构化。泰勒说学习经验是“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经验结构化有三种策略,一是横向结构化,组织者是真实活动;二是纵向结构化-自下而上,组织者是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三是纵向结构化-自上而下,组织者是已学过的学科基本概念与原理,不仅涉及学什么内容,还涉及怎样学、为什么学。
突破之四是学科实践,也就是“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即在教学情境中,运用某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从育人的高度看,学科的知识需要用学科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发现学科的观念、思维与价值。
崔教授在讲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之前对大单元教学虽然也学习过相关理论,但是还不算特别清晰,听完崔教授的讲解,犹如醍醐灌顶。崔教授讲到,新教学模型必须是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一是目标阶位高,即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以产品或者作品为导向;二是教学单位大,将多个课时合在一起来思考、操作;三是微课程建设,将目标、情境、知识点、课时、学习活动、教师指导、作业、展示、评估整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微课程或一个项目;四是有单元组织者,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组织者作为“骨架”统摄所有学习活动,可以是大问题、大任务或者大观念。
崔教授指出新评价有三条变革路径,纸笔考试仍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方式,表现评价是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着力点,过程数据是评价与技术融合新方向。因此在评价时,我们要注重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通过今天崔教授的课标解读,我有了很多的收获和思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带着这些思考去实践,每次备课,都要充分研读课标,依据课标要求仔细设计每一个环节,关注学生的获得,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给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