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学科就是跨未来
2022版新课标的出台以后,引起全民极大关注,特别是我们一线老师,新课标的实施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了。
今天在线聆听了吴刚平教授的讲座,让我对新课标解读有了更深的认识。新课标将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占本学科总课时的10%,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课程改革?既然分科教学,为什么我们还需要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到底能解决当下学校教育中的什么困境?怎样用好跨学科学习呢?我的认识是这样的。
首先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学生的课程是不分科的。例如大文豪苏轼,他是诗人,又是书画家、政治家,也可以说他是一位农民,这就是他生活本身,他的生活是带着他自己所有的修养。苏轼被贬到海南的时候,想着此生再也回不到中原大地了,如何度日呢?他只带了一本陶渊明的诗集。度此余生就是看陶渊明的诗。这是他的生活,是他全部的修养的表现。
因此,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活是不分科的,不是说一个农民就一定要特别粗鄙,一个文人就连猪肉都不吃,绝不是这样。但是,科学的发展是分科的,我们要把经历了千百年历史发展起来的分科课程教给学生。但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他会很难进入。所以,我们要找一个通道,这个通道是既能够连接学生的生活,又能够把学生的生活提高到科学的高度的通道。我们就选择通过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进入学科,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
其次,教学就是让学生活动起来,尤其是问题解决的活动,这一定是跨学科的。中国有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实际上,修行就是学生自己的修行。老师从来教不会你东西,能教会你的只有你自己,老师教会你,也一定得你自己学才能学得到,老师教了,不一定你学了,只有你学了,才是老师教的,是这样一个辩证的关系。
教学就是要把静态的、书本上的内容要变成学生的活动,如果仅仅是把书本上的一句话教给学生,那他就仅仅是知道那句话而已,不知道背后丰富复杂、更内在的内容。
还有新课标把创新实践提前到了学生的学习阶段。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就是为了他将来能够进入到社会生活,能够从事创新实践。我们过去的教学观念是,先学再用,教学生活与社会生活是完全割裂的。现在的社会是不可能完全割裂的,整个创新生活已经进入到了教学阶段,而跨学科学习就是要自觉地把将来学生可能的创新实践活动提前到教学阶段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阶段就模拟从事创新。这是一种对未来社会实践的模拟和创新实践,非常重要。
跨学科就是跨未来。其实,跨学科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是要让学生知道,更要让学生喜爱、相信,并且能够用行动来证明书本上的理论。
|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