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们六年级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写作情况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内容过于空洞乏味。习作呈现出很多雷同之处,对于同类的话题,学生所写的内容很容易大同小异。
二是学生在写作中很容易出现倦怠。不少学生在写作中对于感兴趣的话题一下子就能着手,但是对于不感兴趣的话题,很可能一筹莫展,甚至找不到合适的素材。
结合以上情况,我们年级老师通过分析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发现有大量的习题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体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效果,因此我们年级老师把本学期教研主题定为“聚焦习题,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一、钻研课后习题,感知人物形象
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大都会设计一个能统领全文的思考练习,让老师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本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在教学《桥》这篇课文,可以抓住了两道习题,一是“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二是”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这两道习题,学生一下子就能把握住小说的学习重点,可以关注情节、环境,来感受人物形象。
从课后习题入手,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感知得更加深刻、透彻,而且还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凸显出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有效提升阅读品质。
二、借助课后习题,写作练到实处
随着新课标“语用“理念的提出,随文练笔就成了最有效的言语实践练习。我们面对文本,总是想方设法地寻找文本练笔的训练点。其实,课后习题就设置了很多,把这些内容浸润到课堂之中,就会让读写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比如《少年闰土》这一课设置的“小练笔“:”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显然,这样的练笔训练意在引领学生从课文中习得写作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练笔思考。
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可谓是练到了实处。课文中蕴极为丰富的练笔素材资源,需要我们充分地关注这些资源,发挥其优势,让课后习题成为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好助手。
三、依托课后习题,有效延伸课堂
随着学段的增加,不少课文的课后习题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板块,有的引导课外阅读、搜集资料,有的引向课外观察,有的安排了实践体会,还有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而我们平时却不大愿意去关注它们,因为操作起来比较难,我们习惯地选择冷落或抛弃他它们。事实上,这却是锻炼孩子的自主探究、信息搜索和组织能力的绝好平台,是把文本和生活中丰富的资料结合起来的绝佳时机。我们应该用心研究课后这类题目,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略读课文《故宫博物院》一课中,就有两个阅读任务设置的特别好:一是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二是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学生在完成这两个阅读任务的时候,就需要筛选出合适的阅读材料,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如:找中心句、抓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等。
面对这样的活化练习,学生已经不再将其视为一种作业和负担,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了信息,提升了能力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
困惑:
在具体地实施过程中,我们年级也有一个困惑,就是学生在遇到和生活经验有关的写作习题时,完成的还不错,但是一涉及到综合性的写作练习就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比如:刚刚陈老师在最后提出的《故宫博物院》路线设计图和讲解词这个写作练习中,学生不能很好地根据任务筛选阅读材料,甚至抓不住关键信息。还有的学生不能根据材料,融入自己的理解,完成阅读任务。比如:设计故宫路线图,就需要学生先理解文字材料,再结合故宫平面图,从而找出一条最佳的游览路线。这项阅读任务整个年级完成的都不太好。
因此,下一步我们年级打算收集一些同类型的习题提供给学生练习,并帮助学生总结出此类习题的写作方法。不知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