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据意识 提升核心素养 金水区第二实验小学 张婷 统计与概率在小学阶段包括“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主题。在核心素养中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这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每一册的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少,内容较分散。“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上不断渗透,在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中逐步培养。 数学眼光的表现之一为“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而统计就是要基于现实世界,学生必须经历真实的调查研究、收集数据的过程,才能得到有意义的分析。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首先要产生对数据的亲切感。 在吴老师列举的例子中:根据两组学生的跳绳数据选出跳绳水平较高的一组参加比赛。在这个问题中,给出的信息有每组人数,每人每次跳绳的个数,两组学生跳绳的总数。人数两组的人数不同,因此学生会想到用“平均数”来代表这两组学生跳绳的水平,而不是要求学生“请算出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 在以往的统计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在计算以及简单地描述数据的多少,而很少有真正的分析。通过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知识性的统计局面,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还要在数据分析中学会思考,发现数据背后的秘密,“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通过数学的语言可以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数学语言可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类。新课标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提出了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数学语言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数据意识”,让学生“能够感悟数据的意义与价值,有意识地使用真实数据表达、解释和分析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