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掐架,站在对方肩膀上者胜
01
上周作业是《“甜蜜期”过后,如何和学生相处》。
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把控,堪称亘古不变的艰深命题之一。
距离太近?“仆人眼里无英雄”,课堂管理都是问题.
距离太远?被学生敬而远之…
这个”度“真的不好把控。
布置这个作业,本意是促进新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实践,仅此而已,毕竟这是个需要用多解思维对待的一个问题。
果不其然,作业中多是诸如此类的观点:
同孩子保持平等的地位;
对待孩子有爱心、耐心、责任心;
经常和家长交流,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
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做孩子的朋友;
要让孩子勇敢、坚强,树立正义感…
没毛病!
尤其是对刚刚入职两个月的他们而言。
02
1672年,牛顿提出了著名的“光的粒子说”。这引起了另外一位科学家虎克的强烈质疑。虎克,就是发明了显微镜,提出了弹簧拉力和伸长成正比的那个家伙,和牛顿一样,都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
虎克认为:光是波。
从此俩人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掐架。
最初俩人的掐架互有胜负,因为不管“粒子说”还是“波动说”,都是一种假设。
任何时候,“想”和“做”之间都隔着天堑。虎克是前者,牛顿开始不断用实验去验证。
终于,1675年,牛顿正式提出“光的粒子说”,并发表论文。这激起了虎克极大愤慨,他认为牛顿是从他的”波动说“中得到了灵感!更不可原谅的是,他认为牛顿用他的想法去解释了和“波动说“水火不容的“粒子说”!
这还得了?
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虎克提笔给牛顿写信: “我绝对欣赏阁下精彩的论文,并极其高兴看到您拓展了我因没时间只开了个头的工作。我可以肯定您已经超出了我所做的工作,而我相信可能在任何领域里都找不到能和您相提并论的人物了。您已经事实上完成并修正了我粗陋的工作,而这些本该是我来完成的...”
虎克笑里藏刀啊,表面看很客气,但意思很清楚:你牛顿牛什么牛?你的“粒子说”还不是在我的启发下才完成的?没有我,哪有你啊…
牛顿何许人?
傲娇的狠嘞!
很快就给虎克回了一封信:“在哲学领域里我最不愿看到的就是争论,更别说是在纸面上的争论了...朋友之间的私人信件往来与其说是争论,不如说是互相指导,相信我们就是个例子。关于“光学”,笛卡尔往前迈了不错的一步,您在很多方面又对其做了丰富,特别是把对薄板颜色的思考引入哲学。如果我能看的更远的话,那也是因为我站在您这样的巨人的肩上。”
牛顿很绝:你虎克不是含沙射影我有“抄袭借鉴”之嫌吗?那你呢?你还不是借鉴笛卡尔老兄的?既然如此,咱俩半斤八两,你又有什么脸面来指责我呢?
更不留情面的是,表面称赞虎克为“巨人”——实际是赤果果的讽刺啊:你虎克身材矮小,称不上巨人;你在光学上的成就,称不上巨人;你的胸怀,称不上巨人…
至此,这场神仙掐架分出了胜负。
牛顿胜了!
胜在行动力!
更是胜在站在了虎克肩膀上。
03
从这场掐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我们要善于用他人的灵感、想法,来论证、阐释、丰盈、帮助自己的理论或实践。
我想说的是:
培训中的绝大多数不同形式的讨论,其实是在同一水平线上反复,说来说去,这还是这,意义不大。
任何一场思考或讨论,一定要力争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才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