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先讲遗传规律,再讲减数分裂的感悟
由于受多年教学经验的思维限制,前几年一直是先讲减数分裂再讲遗传规律,今年由于受新教材培训的影响,我也进行了先讲遗传规律,再讲减数分裂的尝试,感觉也挺好,达到了教材编委者的预期,很好的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现把一些思路整理如下:
编者在编排必修2教材的时候,主要是遵循课标的这个聚焦大概念的这样一个理念而编写的。首先,我们要围绕着两条大概念去组织内容。必修2有两条大概念:概念3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概念4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那么,概念3涉及的原理、理论、概念要更多,而且还是学习概念4的一个基础,所以它俩之间的这样的一个顺序,包括概念3、4的下位概念的顺序,决定了教材大致的一个安排。这是第一的理念、编写的第一个考虑。第二个考虑,就是要考虑在聚焦概念的基础上要把教学内容定位在基因的水平。因为现在咱们的科技发展水平,包括我们平时的生活,经常能接触到基因这个词,所以把教学内容定位在基因水平,学生是可以理解的。第三个考虑就是我们可以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安排。因为人类认识基因的过程,与学生去学习的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实际上是非常吻合的。首先我们会碰到第一个问题,就是人类是怎样认识到基因的存在?那么,这就对应于我们教材的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知道有一个遗传因子后来被命名为基因之后,人类就会想这个基因到底在哪里?这样就引出了我们的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之后,人们就去研究基因到底是什么。既然在染色体上,那么它到底是染色体上的什么呢?这就引出了我们的第3章《基因的本质》。知道了基因的本质之后,人们又去探索基因的功能,这就对应着《基因的表达》。这里的关键点就是为什么要把《遗传因子的发现》放在《减数分裂》之前?第一,是尊重了科学研究的顺序。因为孟德尔在19世纪研究发现遗传因子的时候,他是非常孤独的,只有他进行了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发现。那是不是与此同时没有科学家再做别的事情呢?实际上不是,因为在细胞学领域,人们也在观察细胞中的变化,发现了一些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于是到了1900年前后,细胞学研究和遗传学研究它们相遇,最后才有了这个萨顿对基因在哪里的一个预测以及后续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这样的一个个结果。所以说这样安排很好地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一个顺序。因为科学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学习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去理解,沿着科学的本质去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也可以进行整个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而这些内容我想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都是很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