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艺术随想录》读书心得
非常有幸能在邱主任的带领下参与【龙教育灵慧阅读】——“钟灵毓秀、福慧双修”的读书活动。初次阅读李希贵校长的书籍《教育艺术随想录》,有种相见恨晚又恰逢其时的感觉。书中有对20年前的修正,也有完善与拓展。20年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探索现在用来都让我认为具有前瞻性和前卫性,且这些教育措施也大多具有实操性。纵观整本书,都体现了李校长的智慧与艺术,同时也让我们对十一学校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科学,经营是一门艺术”,这在教育教学方面也是如此。我将从以下方面浅谈自己的感受。
一、管理机制充满智慧
书中李校长提到:“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但领导者的行为应该是公平的。”这句话我深表认同,曾经也尝试对班级所有学生,对年级所有老师,都做到应有的公平、公正。但在实际操作中,根本就无法做到,甚至越想刻意做到公平,越糟糕,有时无形中自己都不知何时伤了对方的心。所以说,一碗水端平,不是靠愿望、感情、人情、而是靠机制。机制创造公平,在制约中提高素质。就像书中所说“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去统一思想,甚至试图统一步调儿,应该统一目标,并鼓励先进,允许落后,允许不同的节奏,多元的方式,但指向共同的愿景,这应该是一种更健康的机制。成熟的管理者不应该天天思考着‘不许干什么’,而需要关注的是‘应该干什么’”。
对于教师,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评选,评先进并尽量少评先进,许多时候,学校生态都是因为甄别好坏而被破坏的。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并不意味着必须会做课题研究,另一方面,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也必然是一名教师自我发现,自我唤醒后水到渠成的结果,深谙于自己的教学,并在日常教学中学会反思,也同样是一种研究能力。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工作,发现他们的特长优势,比强盯着他们的弱点、短板更重要,有时候他们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某一个环节上有纰漏,但恰恰他又会通过其他方面、另外的环节弥补的天衣无缝。应该给老师留下充分的空间,在明确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在共同价值观的引领下,让他们各显其能。我觉得李校长这两句话非常高明。每个老师都有各自的特色,应该挖掘其闪光点,充分利用其特长,才能使事情更加顺利。通过观察,充分发挥老师的特长和主观能动性,激励老师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其实,这两句话也适合于老师对待学生。之所以对这两句话如此敏感,主要是因为今年新入职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待学生的期待值特别高,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按照他的要求、意愿去做。但实际上,总是令新班主任失望透顶、苦恼不已。我想,即使是我们老班主任也不可能完全做到,让每位同学都言听计从呀。于是,调整思路,当新班主任不再只盯着学生的弱点和短板时,开始从小事表扬,榜样引领、找到后进生闪光点后,却意外发现学生每一天都在进步,且慢慢变好。我想,找到学生的特长、闪光点,会让学生更加积极向上,会让整个班级也凝心聚力。人们常说“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是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公共场合——教室、操场表扬学生的优点,以榜样引领学生。那么至于缺点、过失、犯错要私下里去纠正与规劝。相信,我们这样做,会有利于师生关系和家校沟通。或许,我们对学生对一份热爱,便不会有那么多休学的学生。
如何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呢?我觉得可以理解为三种吧!个人想法。一、无所追求得过且过型。教师就是一份职业,养家糊口而已,何必那么认真,按时上下班,不出现教育事故即可。二、有所追求目标明确型。教师是一份职业,教好书,管好班,经营我的一亩三分地即可。就像书中所说,这样的老师眼里所看见的或许只是知识体系以及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好知识,他们的眼里不一定有人。三、追求卓越成就自我型。把教师当成一份事业,在造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那么如何成就自我呢?就需要学校提供平台,举办跟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相关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也成就了自我。然后学校再设置各种教师表彰,让教师们在具有仪式感的活动中,提升职业幸福感和荣耀感。
书中“关心孩子也是关心教师---教工子女阅览室”一文,我非常感动。从我自身刚刚升级为一名学生的家长来看,这无疑就是学校的福利。当孩子入住幼儿园时,就意味着我们不仅是别人孩子的老师,还是自己孩子老师眼中的家长。畅想一下,如果学校有这样的一个阅览室,把孩子接到这,玩也好,学也罢,都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而不是,在我们忙完之后,整个校园跑着去找孩子。虽然不会走丢,但却很担心,试想,在昏暗路灯下,有一个在校园里找孩子的背影,那是一种焦灼、无奈、心疼的感觉呀。读到这里,不禁感叹:李校长真是一个具有人文情怀又充满智慧的校长啊!
二、重视学生自身成长
书中大量篇幅,都以学生为主体,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尊重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
学生获取自信的前提应该是唤醒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天赋,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才能。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最终成为自己。那么,学生如何更好的成就自己呢?
如《让学生唱主角》这一部分,李校长的每一篇文章都以学生为主,每个措施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做。如体育节≠运动会,辩论演讲厅、学校电视台、聚贤林、校园鸽子群等。还有学生校长助理制,让学生参与管理,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爱校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积极地支持和参与学校的改革。我想,放手给学生的前提,应该是学校先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具体要求,且有老师的引导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放心的让学生唱主角。
又如《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道德磨炼》李校长说道:“ 无论怎样的活动设计,都要明确目标,提取要素,形成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开拓空间,生长创意。”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只有目标明确、分化细则、及时反馈、再严格落实,才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从而磨炼道德。然道德并不是通过一两个活动就能把学生的道德提上去的,它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之前邱主任带领我们进行活动体验式主题班会,每次举行时,我都有些抗拒、懒惰。现在回想,如果能每周坚持给学生灌输这一系列的主题班会,其实无论是学生还是班主任都是一种成长。
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不去创设一种让学生安全犯错的环境,那么他或许今天在学校里看起来没有犯错,“无过失”“零缺陷”,但到了社会上,就可能会犯更大的错。
书中所说:建立学生自我档案就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和认识自我,并在生活、学习中发展和完善自我。学生自我档案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学生自我发展的面貌,可以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弥补和改正自我发展进程中的缺陷、不足和失误。我比较赞同,但感觉实施起来略有困难。记得第一届毕业生,我采取了这种方法,一人一案,用牛皮袋装着,现在再次翻看,大多都是学生的检讨、说明、保证,毫无意义,没有任何成长价值。第二次再接触,在学校全员导师制的引领下,包括个人简介、成绩变化趋势、各科作业显示、教师与老师谈话内容、家访内容,也没有坚持实施。这届学生,准备在前两个基础上,依据李校长所说的方法,再次实施。
那么,如何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书中提到打破思维定式,重新认识自我----建立错题统计薄,我觉得对于初高中学生这项做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书中所说错题统计薄的建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大减少了错误的重复率,学习效益明显提高,增强了自信心,在重新认识自我的同时萌生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力量。但据我观察,现在的七年级学生还缺乏自我反思、自我梳理的意识,他们仅局限于为完成作业而写作业。写完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固定的纠错本,老师要求,也是临时找一个本,写完便仍。这种机械式的纠错,起不到作用,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我的想法是,纠错最好是数学、英语。首先任课老师明确要求纠错内容和格式。其次,老师需要强制要求及时积累、认真分析错因。第三,每隔一个阶段由自己或由老师定期检查,并帮助分析错题的原因和总结改正的措施。这样长期坚持,定是一个有价值的纠错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育,最终给学生留下什么?
看到这句话,我特别熟悉。因为,有一位领导曾问过我类似的话“学生在初中三年,你觉得最令他难忘、快乐的是什么?多年后,他还能想起什么?”我当时的回答是含糊不清的,现在拜读李校长的文章,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想令他难忘的应该不是学校的仪容仪表、大课间、点头弯腰精神,而是他曾经参与过的某些活动,且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获得的表彰、证书以及同学们对他投以崇拜、赞许的目光。令他难忘的应该是老师对他的激励、肯定及发自肺腑的评语。可是,有时候我们对于学生太过于急躁,并没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也没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非常想尝试书中的“每周一星”活动,从学生身边找教育素材,为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让学生赶有目标、学有榜样,学习先进人物再也不是什么可望不可即的事了,整个校园形成一种人人学先进、个个争先进的局面。我想,先在班级尝试看看,大家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