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学生语言讲解病句题型 郑州市惠济区香山小学 王慧婷 今年上学期,三年级学生学习了语文修改符号:增补、改正和删除。对于修改符号,学生们一下子就记住了,平时小练笔中出现错误也会第一时间运用修改符号,在完成了课本中出现的例句,我自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修改病句的知识点。复习课上,我出了几道题,五花八门的回答让我忍俊不禁,对孩子天马行空的修改理由既吃惊又反思。 修改病句,这是语文基础知识中典型题型。小学阶段了解修改符号,简单理解句子成分,规范母语用法。初中高中阶段就是对于语法知识的考察,涉及的题型更广,不仅需要分析句子成分,更需要强大的语感。而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主谓宾都理解不清楚,如何掌握修改病句呢?通过什么方法能清晰的让学生了解病句修改的方法? 课堂之上,我先带着学生回顾了本学期接触的三个修改符号:改正、增补和删除。同时在黑板上分别写了三个病句,这三个病句分别对应三个修改符号。 病句一:春天的北京是一个美丽的成市。 病句二:我们必须遵守纪律的习惯。 病句三:《稻草人》的作者是曹文轩写的。 在修改病句之前,我先给学生分析了考察病句的分值安排:3分以上的病句,会有2-3处错误需要修改;1-2分的病句,会有1-2处错误需要修改; 接着,我让学生先大声读第一个病句,提出问题: 哪里需要修改?运用什么修改符号? 同学们一下子发现了成市的成是错别字,运用改正符号。我顺势引导修改病句方法一:通读句子,错别字用改正符号。接下来,我把句子改成了: 春天的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学生1:把“的北京”删除。 学生2:把季节换成城市。 我补充道,在使用改正符号时,我们先观察句子中是否存在错别字,再观察句子表述是否恰当。 出示病句二:我们必须遵守纪律的习惯 生1:把“的习惯”删除 生2:运用增补符号,养成……习惯 我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个句子,按照平时用语习惯判定哪个学生的修改更加符合语境。学生们纷纷赞成第二种,“养成……习惯”是我们平时说话的固定搭配。修改病句方法二:缺少成分,尤其是主语、宾语,固定搭配成分时用增补,而这个增补内容就需要我们积累语文语感。 出示病句三:《稻草人》的作者是曹文轩写的 生1:“的作者”删除 生2:“写的”删除 修改病句方法三:遇到意思重复的词语要用删除符号。此刻我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我家有很多电器,冰箱、洗衣机、电视和床。学生大声喊“删除床”,因为床不属于电器。此刻我点拨:在使用删除符号时,要观察句子中出现的小内容是否和主题一致。 一节专项病句课结束了。但是对于病句中出现的主谓宾定状补,我无法给学生讲清楚;关于病句类型,缺少成分,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我也没有给学生归类。站在三年级学生的角度,过多的讲授专业性知识让学生见“句”生畏,用学生的语言来理解病句,修改病句,从而掌握病句,未尝不是一种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