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这节课下课小文跟你说话了吗?”小航仰起笑脸问我。 “没呀,我一直在批改作业,怎么了?”我手里忙着,顺势问他。 “没事儿,老师,你确定他没跟你说话?”他笑得更灿烂了些。 “怎么了,他欺负你了?”我看着他的表情,问得极其不确定。 小文是班里比较调皮的孩子。 小航连忙摆摆手:“没有,没有,老师,没事儿了。” 我看着他的笑脸,猜不透他要干什么,但他这样子一问,反而让我敏锐起来:到底是什么事呢?他为什么反复确认这个问题? 小文是关键人物,但我不能当时询问小文,这样会让事情朝着激化同学矛盾的方向发展。 当天,我趁着没人,问小文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师,小航给他同桌讲题,讲完题问他同桌要钱,现在他又把钱还给他同桌了。” 听到此,为了不制造小文和小航的矛盾,我交待小文不要在班里说起这事,同时心里在想:钱还给同桌了,这事儿暂时缓缓,我要等一个时机。 周六在家,我接到数学老师的电话,跟我说起小航给同桌讲题要钱的事,提醒我多留心。我决定周一到校后处理,既然小航有意隐瞒,从他下手便不是最佳选择。 我叫来小航的同桌,问老师喊她来的原因,这孩子一头雾水,显然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我提了一下她的同桌,她立马低下头:“老师,平时我不会的题太多,总是麻烦同桌给我讲,那天我就给了他八块钱,一开始他收下了,后来他又还给我了……” 我给她讲了对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表示感谢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一给钱性质就变了:本来同学好心帮你,结果因为收钱,帮你的同学反而做错了事。 我怕事情有出入,喊来小航,基本属实。小航说:“她每次都问我,不会的题还多,一开始我不愿意讲……” 我问他为什么把钱还回去,他红着脸说:“平时我爸爸说,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要。上次咱班的小波请我吃饭,我去了,回家爸爸批评了我一顿……” “你把钱还回去,说明你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爸爸跟你说过的话,你记在了心里,也是这样做的,能改正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成长……” 这件事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处理完了。 在和两个孩子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至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永远是第一任老师,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做人,特别是我们身上闪光的品质,全都来自于父辈母辈无言的浸润;身为老师,自己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处处留心,善于抓住教育契机,让学生学会恰当的处事方式、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