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感

2021-12-02 09:40:17 

秩序感

 

儿童有一个对秩序极其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从儿童出生的第一年就开始了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当儿童看到一些东西放在恰当的位置上时,他就会兴奋和高兴;而一件东西放错了地方,则会严重打乱这个孩子物放有序的记忆方式,孩子就会很焦虑。

让孩子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形成规则意识。比如:在游乐场玩滑梯时,父母要告诉孩子应该自己排队,有先有后,不推不挤。孩子由于经验不足可能做得不恰当,这时,爸爸妈妈可以示范其中的关键环节,以便孩子模仿,其他的环节可以启发孩子自己动脑筋,让他们慢慢的不要着急,做得不对的地方也没关系,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动脑筋大胆的去尝试,孩子的能力就会渐渐的提高。比如:生活中的衣服,妈妈可以多折几次,示范给孩子看,或者折一半让孩子折接下来的一半。

在孩子产生秩序感的第一时间培养他们的规则潜意识,秩序感一旦形成就让人产生身心愉快的美感,父母要在孩子产生秩序感的第一时间,培养孩子一系列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比如:进门就换拖鞋,吃饭要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不要晃动,每个玩具都要放在固定的位置上,纸屑、垃圾应该放在垃圾桶里。第一时间的教育只是一两句就能奏效的,否则孩子很快就会接纳杂乱无章的秩序,到那时候也未必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培养孩子秩序感最需要的就是如何在预备好环境后等待孩子心中的秩序感自然萌芽,而不是做过多的介入及责难。儿童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有句名言:“跟随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准备好沃土,只需在旁欣赏孩子、观察孩子,适时地拔除杂草,灌溉水源,孩子会快乐而独立的长大”。

在刘嘟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很幸运的能夫妻观念一致共同教育。但我们班级内有部分孩子因家庭教育的缺失,到现在依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秩序感。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呢?

因年龄阶段的不同,12岁左右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不太能接受单方面的控制,所以在刚接触时我先抛了一下“橄榄枝”。我承诺他们:到点下课、作业量少。这两点应该是最能吸引他们的。先吸引了之后再慢慢谈条件:我保证到点下课,建立在你课堂认真听讲的基础上;我作业量很少,建立在你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的基础上。大家共同遵守,我坚持做到,他们挑不出我的毛病,所以哪位孩子没有做到在我惩罚他时,没有怨言,有怨言其他孩子也站在我的战线上,我是属于“正义的”一方。

他们能听明白大人的话,并能判断出是非善恶,所以在班级内我们就需要共同商讨出“公约”,大家共同去遵守。我经常给他们说的一句话是:我喜欢丑话说前头。前段时间,我确实下手整治了他们一次,要求解决问题的单位、答语要书写完整,要求书写干净工整,有孩子没有做到。在辅导开始后,我用轻松的口气说:“接下来,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学生很兴奋,说开始写作业啦!我说不对,然后开始念名字并撕了他们的作业。撕完后我告诉他们:不是因为你们题目做错,不是因为你们没写完作业,单纯的只是因为你习惯不好。所以好习惯才是你成功的根本,没有做到的孩子自觉抄写。

开学到现在,将近两个月只这一次。因为孩子大了之后只有苦口婆心的教育是不行的,必须“说到做到”。

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必要总是“念紧箍咒”,我们需要在合适的时候来一次“真的”就可以。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叛逆,一旦讨厌你了,那想要再获得好感很难。他们不是没有秩序感,而是做不到,所以我们需要适时“提醒”。

热门评论
打开郑教融媒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秩序感 2021-12-02 09:40:17
秩序感 2021-12-02 09:40:17
秩序感 2021-12-02 09:40:17
心得感悟 2021-12-02 09:43:34
学海无涯,乐享其中 2021-12-02 08:15:23
学海无涯,乐享其中 2021-12-02 08:15:23
行是知之始 2021-12-02 09:01:30
工作日志——一点随感 2021-12-02 08:24:24
小组评价激活课堂之我见 2021-12-01 15:17:55
分层作业的反思 2021-12-01 08: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