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行知课堂是新教师展示课,我听了三节语文课,有感于年轻教师和新上岗教师的努力和认真,为他们巨大的进步点赞。课前跟几位老师沟通,他们备课的过程也很艰辛,有的熬到半夜做课件。三节语文课基本上都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期间还有许多精彩的亮点,比如:真真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教学流程清晰。高月注重学生学法的引导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整节课一气呵成,激昂澎湃,让听课老师啧啧称赞。胜熙能够很好的贯彻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她成熟稳健的讲课风格和扎实的基本功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研读课标,关注目标的确定和达成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它决定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对教学程序的设计、对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及对作业的布置。没有看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但从三位老师的课堂来看,目标是有的,但是可能想得还不够细,或者说不是烂熟于心,在备课上还需下功夫。比如在教学生识字时,通过什么方法指导识字,哪些字是要随文识字的,识字方法有哪些。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每一遍的读要有一定的要求,因为目标没有想细,所以评价时目标导向就不明确。再比如:在阅读教学时想教会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通过几件事情的因果关系来概括,还是教师简单地教给学生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概括总结呢,我想老师的引很重要,引导学生自己来概括会更好。
另外,还要注意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检测。必须立足学情,体现学段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依据学情,多次试讲,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再改教学设计,反复地在教材、教学参考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三者之间细细琢磨,才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认真理答,针对目标进行评价
我们一直说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数量不能过于泛滥,有些提问答案浅显的问题可以不用提。每节课教师最好可以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来展开,也就是围绕全文设计核心问题。比如:《四季》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四季的样子,进而引出问题:课文中的四季分别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特点?围绕这个中心问题进行识字、朗读。再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师质疑:少年周恩来为什么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问题是在讲课最后提出来的,可以说通过学生反复地读和教师的引导,这个问题水到渠成。建议可以把这个问题在讲课初始有效引导,激发学生质疑,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学生会更加清晰。另外教师要耐心倾听,延长候答时间,学生能说出来的,绝不代替学生说。
三、以生为本,关注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和课堂的生成
我们行知课堂的核心就是以生为本,注重体验。语文课堂上也是如此。我们要关注学生长远的发展,在课堂上注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无论是识字、写字、还是阅读习惯,都必须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堂的生成,三节课的整体特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学生生成的太少,在识字“弯”时,学生把一个笔画名称说错,老师居然跟着学生错误的说,正确的笔画名称应该是:横折折折钩。所以说教师基本功一定要扎实,备课的每一个小细节要特别注意。语文课是最好教的但又是最难教的就体现在这里。
四、苦练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我认为语文教师最主要的基本功是以下三点:1.教师板书字体。2.教师的语言表达。3.教师的朗读范读。板书的字一定要规范、正确、美观,三位语文老师在这方面还需要苦练。语言表达方面,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简洁。指令语、评价语、过渡语等要烂熟于心,这样在课堂上才不会啰嗦,尤其是指令语一定要做到清晰、准确。高月和胜熙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尤其是高月,准备十分充分。另外在范读方面三节课都有些缺乏,尤其是低年级教师一定要范读。
听完三节课,我特别想说一个词——未来可期。三位老师的惊艳亮相,让我为之一振,也从她们的身上学到了踏实、认真、不懈地努力,不断地向前。其实学无止境,听课就是学习他人,反思自己的过程。如果你想做好一件事,没有做不好的,关键在“”用心“”二字。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