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答辩浅谈NO.1:不仅分析当下怎么办,还要追根溯源之后怎么做
和教师有关的某场考试。
答辩环节,有几个考生抽到了相同的问题:作文课上,小明正声情并茂文地朗读自己的作文《我的爸爸》,这时,有同学大声喊:老师,他没有爸爸……作为老师,此刻你应该怎么办?
大多考生在这个问题面前卡了壳,或三言两语草草收场,或抓不住重点顾左右而言他,总之能说得过去的少之又少。
“如果我是这个老师,我会怎么做?”我问自己。
或许我会对学生这样说:“怎么会没有爸爸呢?我们每个人都有爸爸。你可能不知道吧,小明的爸爸出远门打工了……
或许我会这样引导:“虽然小明现在没有了爸爸,但老师相信,小明的爸爸一直很爱很爱他,来,让我们继续听……”
但我很快就觉得自己思考的重点不应该这道题怎么回答,而是应该思考:这道题究竟在考查什么?
课堂上出现突发情况……作为老师,此刻你应该怎么办?这道题显然在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
什么是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指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思考、解决问题时能够迅速而灵活的转移角度,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迁移到考场上,其实是在考察考生在面对突发和意外的情况下,是否能做到认真对待、冷静分析,是否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环节,提出合理而有效的解决方法,让问题和矛盾得到圆满解决,表现出强大的处理复杂和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这道题的本质是考察考生的教学机智,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怎么处理。
我们不妨来分析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1.分析现象——点题
一个中心: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也就是保证小明能够继续朗读自己的作文。
2.采取手段来解决。
比如通过眼神、动作来制止那位同学;
或者幽默带过,让小明继续朗读自己的作文;
或者温馨提醒“嘘,老师说过噢,别的同学发言时我们要注意——倾听。”
3.事后和小明沟通,了解小明家庭情况,给予他关注和关爱。
同时也要和那位同学沟通,
4.反思:怎么避免此类现象再发生。
比如这样回答:
心直口快,有啥说啥,往往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那位同学自以为知道小明的“秘密”,在小明朗读作文《我的爸爸》时,大声爆料,无非就是小孩子的小心思,其实也不见得有什么坏心思。碰到这个的情况,我会用眼神制止他,同时把手指放在嘴边,做“嘘”的动作;然后示意小明继续读作文。
课下,我会找那位同学谈话,了解小明的家庭情况,同时会告诉他,我们对同学,尤其是对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同学更应该关爱,而且有些属于个人隐私,我们有义务保护别人的隐私。
如果小明的父亲有什么特殊情况,此后,我会不动声色地关注小明,把更多的爱给予小明,让孩子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
总之,考试答辩,现场作答,加上考场气压,这就要求考生有稳定的情绪,思维反应敏捷,冷静分析题目中的问题,尽可能做到全面周到的分析——不仅分析当下我应该怎么做,还要说出自己之后会怎么做,这才是妥善的处理问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