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语文教学的一点小思考
张西西
各位语文老师大家好,本次语文教研由我来做会前分享,我分享的题目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一点小思考》,内容比较宽泛,我接地气地简单谈一谈我的一些小看法。
教小孩子们很久了,从最开始拿起课本不知道教什么,到离开PPT不知道怎么讲,到现在能够逐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组织小课堂,我觉得中间走了很多曲折的小路,也让我时不时停下来去思考,去总结,去反思,我想把这些不成熟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听,我们能互相指正,一起走的更快些,更顺利些。
我以问题的方式来分享……
第一个问题,我们是否需要因为修改课件花费大量的备课时光?
我私以为这是不必要的。在多媒体教学出现之前,祖祖辈辈的教书匠们都是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于心,知识脉络在心中,即使不拿课本也能做到轻松自如地把握课堂。
那么现在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多媒体教学?暑假参与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书目共读的时候,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带着他的孩子们在一间布满绿色藤蔓的教室里,对着地球仪,借助幻灯片进行完了三个月的世界旅行时,我明白了幻灯片的意义更多在于给孩子带来直观的感受。
生活在内陆的孩子很少有见到大海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出示大海的视频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叫波澜壮阔;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能够见到蝌蚪和青蛙,所以我们要出示小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给孩子们讲解……因此,我们可以将PPT使用的恰到好处。
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将眼睛锁定在手边的课本上,而不是紧紧盯着幻灯片。引导孩子读生字条的生字,眼睛应该盯在课本上去读;引导学生读课文,手应该指着课文去读,这尤其适合小学低段的孩子,以此来培养孩子们对于书本的熟悉感,这样他们才能从这种熟悉感中认同“书籍是他最好的朋友”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备课时想好这节课我要教会孩子们什么?不同的部分以什么样不同的方式去教,然后再去修改我们的PPT,要让PPT跟着我们的思路走,而不要让PPT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如果你心中有数,那么PPT的页数应该足够精简,孩子们专注看书的是刚应该远大于看PPT的时光。
第二个问题,我们语文课堂教什么?
这是我曾经最头疼的问题。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语文课堂什么都不用教,生字这么简单还用教?课文这么简单,还需要练读?拼音这么简单,他们居然不会?
是的,后来我一一验证了这些问题,用教用教都用教,因为他们正是打基础的时候,正是不会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小学的课文对我们来说很简单,我们粗读下来就能明白课文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但是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所以教科书的编辑们才会精心编写,让每一册书都比前一册有一个梯度性的拔高。一二年级为什么每一本书都有一个识字单元,因为孩子们的识字量在这两年是大量积累的时候;为什么每一本书都有口语交际,连我们认为最简单的打招呼、问路都能放进教材,因为孩子们需要教才知道怎么有礼貌地问;为什么教材课后题有时候会有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请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长或者朋友听”,因为孩子在小学这几年需要逐步培养复述故事、讲故事的能力,然后他才能在生活中将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观点、自己经历的故事讲生动、讲清楚,而后落于笔端,形成作文,这都是一个连贯的、环环相扣的过程。
所以针对语文课堂,我觉得孩子们应该学到以下内容,会认字、会写字、会读书而且读的有感情,最好是声情并茂、沉醉其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引起自己感情的共鸣,要是能心有所感地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或者相关的故事,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我从小脑子里就喜欢胡思乱想,工作了我很羡慕孩子们,你看他们的课本多有趣,好多文章我自己讲着讲着就超级喜欢,光是女娲寻五彩石补天这一环节我就能坐在那里脑补一出电视剧,各种探险与困难,还有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居然想把大海填平的的精卫鸟、一把斧子劈开天地的盘古,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孩子们也喜欢读,喜欢读书从喜欢读课本上的文章开始,他们真幸福!
思考的小问题还有很多,时间问题就不再一一啰嗦了,有的问题能想明白,有的暂时还想不明白,没关系,教学之路何其漫漫,咱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讨,共同进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