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家校沟通的一点思考 文|国伟 个人认为,无论任何学段,家校之间的良性沟通,对孩子的成长将会发挥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必定是良性家校沟通的受益者,良性的家校沟通也将大大提升我们教育教学的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在停留在口头上,从此将以法律的形式对责任和义务做出清晰的规定和指导。第十九条有这样的表述:未成年人的父母应当和学校、社区密切配合,积极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既然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进行规范,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非同一般,不过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如果离开学校教育,作用将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大部分的学习生活都在学校度过,如果你不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没有和老师的良性沟通,那么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将会大大削弱,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的空洞说教。 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孩子不断成长,家长要求不断提高,教师个体认知和素质的区别,所以,在实际的家校沟通中不会全部是良性的,有的甚至是障碍性的。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常见的家校沟通误区如下: 从学校角度而言,由于班额大、学生多,落实因材施教这一伟大教育思想的确难上加难,反而很多情况下出现了“一刀切”的现象,老师没能及时关注学生个体,和家长的主动沟通滞后;其次,繁重的常规工作,再加上现在的午餐配送,下午的延进服务,老师们在校长达11个小时的时间,长时间劳动有时会让老师们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是焦虑,这个时候和家长的沟通容易情绪化,从而造成不畅;再次,部分教师责任感强、性格争强好胜,无形当中对孩子要求过高、拔的过高,没有给孩子和自己足够的成长时间。其实,我个人觉得以上因素是共性的,需要社会、学校、个人三方的不断调整,这些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改观也非学校一已之力,但不管如何,我们必须去真实的面对。 从家庭方面而言,部分家长还存在着“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都是老师事儿”老旧观念,觉得自己“很忙”,当抱着这样的观念和老师沟通的时候,其实没开始就注定了不可能有良性的沟通; 其次,孩子回家对家长不完整,或者只满足自己“小心思”的表达让家长对老师产生误解。比如说“老师今天怎么惩罚我“,孩子在为什么”要惩罚我“方面轻描淡写,在怎么惩罚我方面故意加重叙述,这种情况下,由于我们对自己孩子的信任和疼爱,所以一切都成真的的了,但实践工作中事实绝大部分非孩子表达一样,平时工作中这种矛盾最为常见。再次,个人觉得家长要有主动和老师沟通的意识。一个老师要面临几十名孩子,如果每周都要主动沟通的话要占据老师大量的时间,所以主动的沟通就显得尤其重要,“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这样要比“亡羊补牢”强多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能建立信任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但还不管如何,有疑问了、有分歧了、有问题了一定要先和班主任老师沟通,这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单一的“听孩子说”或者靠我们的想。 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都不可急于求成。每一位家长都不容易,家庭教育很重要,但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大家都需要养家糊口,疫情之下,很多人要为生计奔波,所以腾不出过多的时间管教孩子,当老师的要理解,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 做为家长,我们对孩子都有较高的期望,这也实属正常,但这种较高的期望值又会无形的转嫁给老师和学校,教师做为千千万万职业中的一员,和其它职业一样普通而普通,都有自己职业的局限性,也都会有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所以千万不要把教师“圣人”化,责任“无限化”,大家做不到的教师也很难做到,大家能做到的教师也不一定能做到,这绝不是逃避责任,是我们必须尊重的事实。 所以,家校之间的相互包容、理解是形成教育合力的前提。 在常态的工作中,文博路小学一直要求老师们,和家长交流时姿态一定要低,常怀谦卑之心,因为很多家长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也有太多的不足需要成长;同时,努力教育好孩子是我们的责任,千万不要觉得我为孩子们付出了,家长就应该怎么样,这是我们的岗位职责和义务;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孩子成长的立场上去交流问题,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任何以教育孩子为借口的“功利”都是有悖职业操守的。 但是,所有的真心的付出都会有收获,孩子们都能感知每一位老师对他的好,我们家长也同样会一辈子感恩孩子遇到的每一位好老师。 教育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之间的和谐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仅学校一已之力孤掌难鸣。 (2021年11月17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