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自己的故事,是凿破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在信息时代,事实是非线性的……复杂世界中,谁说的话有道理,谁讲的故事好听,人们就选择听谁的。如果你仍然想用线性分析和事实去说服其他人,你讲不明白,也不可能讲明白。
——(美)安妮特 西蒙斯
培训师的理论水平再高,如果干巴巴地纯讲理论,既枯燥又乏味,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听。
讲故事,成为很多培训师都认同的策略和方法。
01
网上一搜,诸如”经典培训故事”“培训师必备的40个经典小故事”等等不一而足。
黄佑生老师也提出过:做一个有故事、会讲故事的培训师。
我经过无数次地实践后,也曾在自己的博文中摇旗呐喊:每一个培训师都应该是一个故事大王。
包括前两天和许昌市培训师培养对象的交流中,也提到这个观点。
阐释这个观点时,我谨记刘润商学院提到的“价值感”——任何一次分享的,都是奔着价值去的。所以我核心就不能分享“故事是什么”和“为什么要讲故事”,而应该核心分享“如何在培训课堂上讲故事”。
记得自己是用2个“还原课标培训现场”的案例,来阐释了讲故事在培训课堂上的要义和意义,并根据自己的实践,归纳出培训师讲故事的“选、挖、讲、提”四个要素,总结了培训课程好故事的三个过人之处……
02
今天,许昌市天宝路学校徐晓伟老师的“作业”,引起了我对“如何讲故事”的进一步追问。
徐老师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优秀的培训师,一个有故事的人——他把一则则充满教育意义的小故事,在喜马拉雅录成了语音,发在家长群里传播,目的是唤醒家长的学习意识。用徐老师的话说,“一天一个故事,一个月30个,现在有了600个,结果,让自己成了有故事的人……”
徐老师作业中写道:一个好的培训师,要是一个故事高手。孩子喜欢听故事而不愿听说教,老师亦然,这是每个培训师都明白的常识。所以善于讲故事对于培训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问题在于,许多培训师也愿意多讲故事而不是空洞地讲道理,却不会讲故事。所谓“不会”,并非是不明白讲故事要“主题鲜明”、“针对性强”、“语言生动”等等道理,而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讲”。
徐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许多培训师明白讲故事的重要性,问题在于“不会讲”——也就是不知道该具体怎么讲。
徐老师提供了一个思路:老师讲自己的故事,最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共鸣——每次在课堂上我给孩子讲我学生时代的故事,孩子们总是最兴奋的时候。在给家长和老师的培训课堂上,我讲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经验、兴趣爱好、成功和教训……也都能引起参会老师的共鸣,而这又都是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丰富了我自己的培训内容。
徐老师回答了“讲什么故事”——讲自己的故事!
很好,我也深以为然。
理由大致有三:
第一,讲自己的故事,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有心得,更好把握。
第二,讲自己的故事,讲起来心态更放松,更容易讲得绘声绘色
、有血有肉、立体鲜活。
第三,也是重要的一点,讲自己的故事,是引起共鸣、获得信任的捷径。
培训课堂,离不开一个“晒”字,换个词叫“分享”——要么晒自己的研究成果,要么分享自己的实战经验……千万不要巴拉巴拉推广成果,也不要泛泛地晒成绩,很可能招人反感。
更好的做法是,把所有这些成绩装进属于自己的故事——可以从生活中的高光时刻,或者是灰暗时刻谈起,展示你是怎么面对问题,做出选择的。讲一两个故事,表达尽量简洁、具体,让听众自己判断“这是个怎样的人,有着怎么的经历,做出了什么事情”,而不是把结论强推给别人。
03
但我总觉得,要解决徐老师所说的“许多培训师不知道该具体怎么讲故事“,光告诉他”讲自己的故事“还不够,就像叶圣陶老先生说的那样“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有思有感是一回事,要写出来又是一回事。讲故事也是同理,知道“培训师要善于讲自己的故事”是一回事,怎么把自己的故事讲好又是一回事。
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
这是个值得研究的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