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只是一门课程
有的人把每天过成崭新的一天,有的人却把一天重复了365遍!人生的意义在哪?简单的事情坚持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把生活调成自己喜欢的模式,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
——《学说短句》课后反思
《学说短句》是中班上学期的一堂语言课,重在让幼儿能够用固定句式来描述图片内容。当然,完整连贯地说一句话,一直是孩子语言表达方面我们要做的努力。这对班级程度好的孩子不在话下,但于多数孩子而言,仍存在许多问题。
在这节课中,我依旧是请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较好的孩子做“高级引领”,逐次地请其他孩子大胆尝试说一说。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已经有一部分孩子注意力涣散,且是那些需要加强语言方面的练习的孩子。于是,我果断地请已经达到“教学目标”的孩子先去休息,剩下一部分孩子,我决定针对性地逐个击破。因为是简易的图片内容,句式也并不难,就看他们是否能开口愿意表达。接下来的时间,他们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平时可能发言极少的孩子,在问到她时,是可以完整流畅地说下来的。只有个别孩子需要在指导下,将一句话表达清楚。
后来再想起时,有些惭愧。虽然语言课程一直在进行,但这次全员性的参与,更像是第一次,也像是摸底。平常一气呵成的教案式课堂,看似严谨认真,但毕竟我们有“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选择性地推动课堂”的嫌疑。比如说,你听到了某一个符合你预设的答案,你是否倾向于立刻捕捉,随即进行下一项呢?依次类推,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可以跟你“无缝衔接”,将课堂进行得“高效有序”。可是在经过这节变换形式后的课之后,对比下来,我们实施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当一节课,只是促进了一少部分人的发展,大多数孩子的参与度不是很高的时候,是否需要我们停下来,换一种授课方法,将全班幼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个孩子的现有水平以及发展潜力呢?
之所以会有很深的感慨,可能还是源于这节看似“语文化”的摸底测试,让我看到了更多孩子的可能性。平时不喜欢说话、抗拒交流的孩子,当她跟我面对面完整地说出一句话的时候,我分明看见了她眼里的开心和自豪;平时说话语速快、吐字不清楚的孩子,突然会加入我们说儿歌的队伍,会下意识地放慢语速说“谢谢老师”。这让我意识到,一度觉得语言活动没有音乐有趣,也没有绘画吸引孩子,却是如此的有魔力。语言的魔力就在于,孩子们需要它。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语言发展,学会表达,愿意并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观点,发表建议,这是多大的能力啊。当孩子能表达出自己想要传达的,他们就不再通过无声的哭泣、恼羞成怒地推攘、不知所措地逃避,而是勇敢的、自信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由表达的愿望,都渴望被听见,被理解,渴望大胆表现。语言,是让他们学会沟通,学会相处,获得自信的必要途径。只要敢于说第一句话,他们会携着这份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越说越好,越说越想说。不止中小学,所有的教学都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归于教学目标而不仅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一切都是手段,每一个教学行为的最终目的,都不过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更好地发展。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