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新常态下教师课堂教学的“瘦、皱、透、漏”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就美在她的古典园林营建艺术的美,这里自不必多说。正如苏州大学倪祥保教授所说:生态视野下的苏州古典园林营建艺术名于小,至于通,乐于淡,甘于拙,善于谐。“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的苏州园林的秀美典雅,突出了一种小隐隐于园的思想。山有角,才灵秀;水有势,才壮美;人有魂,才睿智;石有根,才厚重;真正游览过江南园林的人们,定会对太湖石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典型的传统拱石,北宋书画大家米芾巧妙地概括了太湖石的四大特色:"透、瘦、漏、皱",其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点缀着各处园林庭院,令人赏心悦目、神思悠悠。难怪高纪良教授会将其审美特征引申为有效课堂的“高氏评课法”。
试想,我们的课堂教学若也能具有把握教材、学情之“透”,核心目标、内容精简之“瘦”,活动空间、思维时间之“漏”,层次分明、节奏跌宕之“皱”。简约、生动、留白和深刻的课堂教学高效高质,落到实处。果真如此,“双减”、“五项管理”才能真正落地有声。
首先是把握教材、学情之“透”。“透”,意在深刻,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教材析透、教师讲透、学生悟透。“双减”的前提是课堂增效,课堂增效的起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研读、把握、执行,教师要做课程标准忠实执行者,教材创造性解读、使用者。教师要有“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课标教”的意识。关注从学科教学意识到课程意识转变,关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关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建构与推进。同时,教师还要透彻地了解学情,了解每一个个性化的鲜活的学生个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是核心目标、内容精简之“瘦”。“瘦”,意在简约,不追求过大容量,删繁就简,设计精炼。教师要脑中有“纲”(课程改革纲要)、胸中有“标”(课程标准)、腹中有“书”(教材二次消化适合学情解读),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同时还要关注学生阶段性考试需求,合理设定教学目标,精简教学内容,精准施教。
三是活动空间、思维时间之“漏”。“漏”,意在留白,不追求面面俱到,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动静相宜,补白相机;优选具有启发性的主题活动,精准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设置合适活动目标,巧妙设计问题,同时对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恰当的持续性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修炼能力,拓展眼见的平台。
四是层次分明、节奏跌宕之“皱”。“皱”,意在生动,不是直来直去,而是“尺水兴波”,跌宕起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法”、手中有“技”,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取”核心素养的“源头活水” 。
“双减”,减的是负担,增加的是老师对自身的专业本领。“双减”政策倒逼主动思变,将更大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课堂改革中去,精心开展创造性地“构建”,设计真问题,激活真思维,开展真活动,提升真能力,努力打造真、实、活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实现由课外作业向课内练习的转化,由课时作业向微型复习课的转化,由知识性作业向实践性作业的转化,由机械性作业向拓展创新性作业的转化。
机遇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双减”新常态下,我们要做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老师;解放思想,做顺应发展、传递正能量的老师;提升自我,做不负时代、敢于突破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