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指向高考研究的高三一轮复习备考课展示活动刚刚结束,这一周有幸听了许多老师精心准备的课,收获很大。下面我就从本学科的角度来谈一谈我对马老师讲的一节历史课的感悟。
马老师这节课的主题是《北洋军阀时期的再认识》,内容融合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一、本节课的优点
1.本节课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高度融合。高度融合是高三复习课的主要特征之一,本节课内容上涵盖了高一上学期学习的必修一政治史部分,高一下学期学习的必修二经济史部分,高二上学期学习的必修三文化史部分,彰显了马老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和融合能力。因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善于用教材而不是只会教教材的人。
2.本节课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充分彰显了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导入是用两道选择题来导入的,考查了学生对重大历史时期的了解和掌握,从大的时空观的角度来看,能够掌握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起止时间是很重要的,马老师对此采取了两种手段来强化落实这一素养。一是构建了一个北洋军阀时期的时间轴,二是对北洋军阀的概念进行了解读。
3.本节课的第三个特点是问题式引领。一开始板书就耐人寻味,北洋军阀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在课下对老师设计的学案上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准备和预习,通过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成果展示,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评价方法,马老师在课堂上也突出强调了对历史问题评价的科学方法,即要做到一分为二、辩证分析、论从史出、论据充分。同时总结出了小论文问答题的答题模板,一是亮明观点,观点鲜明,立论准确;二是论证观点,用史实说话,有理有据;三是升华总结,启示、思考或期待。这一个问题的设置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因为它紧扣高考题型,着重培养学生对开放式历史问答题的题型和答题模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有理论有方法,实战性很强。
3.本节课的第三个是信息化技术运用适当。一是时间轴的设计,二是思维导图的使用,三是结合电影觉醒时代编辑的一个小视频的运用。
4.本节课的第四个特点是运用了大量史料,让学生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学生参与度高,深度思维做得很透,培养了学生通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5.第五个特点,是彰显了新课改的创新意识。传统课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时期的统治基本上是负面的是否定的,本节课能够从近代化的视角,能够从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出以,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培养了学生多元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本节课的一点不足
1.学习目标的设计上,导学案与课件上不一致,可能是一周的时间,备课时间有点紧张,老师课前根据需要做了微调,但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来不及调整,导致二者不一致。
2.时间上略显紧张,最后准备的视频没有来得及放,这个视频能够从当今学生熟悉的身边影视内容出发,从觉醒时代里寻找历史的足迹的做法是特别值得肯定的,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来得及观看是个遗憾,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还是需要有一定的侧重,有详有略,突出重点的,能够大胆取舍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和打磨。
总的来说,对高三老师来说,能够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设计出一节指向高考的复习课来还是有一定的挑战的,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够精心组织史料,能够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实在是太难得了!
没有挑战就没有进步,感谢校领导精心组织的观摩课活动,讲着受益,听着受益,多多益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