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会在某个时间点陷入某个问题之中,然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最近,令我苦恼的就是课堂的教学设计讲不完的问题。
老师不仅要会讲,还要有把控时间的魔法,我的这一项能力似乎被蒙蔽了双眼,找不到眼前的路。
仔细想想,结合我个人经验来说,讲不完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
一是课堂没有形成规则。回忆起之前这个毛病出现的时候和这次进行对比,我发现同处在一个时间点:接受新的班级。在面对全新的班级,课堂中很多环节没有形成规则。比如,生字词如何读,如何学不能够确定,学生在生字词学习上会用去更多的时间。
二是哪些内容学生自主解决,哪些问题由老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解决不够清晰。语文和数学相比,数学学科相对条理清晰。语文学科旁枝细节比较多,想不断的融入,想让学生多说,导致形成了无目的课堂。
三是为了多发言而多发言。课堂上为了让某个学生多一些发言,过度地向这个问题偏斜,从而导致了对于没有很大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一个挨着一个去回答,得到的答案千篇一律,花费的时间却多了很多。
那么,究竟如何把一节课讲完呢?我写想,有以下几个要注意的方面。
一是课堂有明确的目标。开始一堂课,我们一定清晰:通过这节课,学生要学会哪些内容的。这个内容的判定依据不应该是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删减后的教学目标。比如,对于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如果学生自学习惯良好,生字词的环节无需老师花费过多的时间,那么,本节课中第一条识字目标在删减后可以重点在易错字和词语的理解,这样课堂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去做其他事情。
二是使用课下时间练习朗读。课堂很多时间是因为学生朗读的习惯没养好。在课堂中,有学生会出现朗读拖长音或者在班级新组建的时候朗读不整齐等问题。课堂中指导朗读是学习的其中的感情与朗读的技巧。但是,学生能做到基本的朗读标准则是需要在课下的时间多加练习的,这样就不会占据课堂中时间来指正朗读整齐或朗读习惯的问题。
三是课堂中老师不能分散注意力。虽然我们在上课,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的思路很多时候会被引到其他地方,从而造成了课堂的拖沓。老师心中目标如果明确,整节课我们都紧绷着神经,在环环相扣的教学中不自觉地向前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