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道具大作用 金水区金桥学校 边清香 这节英语课上重点要学习一般疑问句Is she/he/it +地点短语?的用法及其回答。我灵机一动,随手把我办公桌上的其他同事分享给我的一小袋零食和两块糖带进了教室里。趁上课铃未响、学生们还都在玩耍时,我偷偷地把它们分别放在了书架上、讲桌后面的椅子下面、英语书里。铃声响起,学生快速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像往常一样,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先对上节课学过的词汇进行复习,然后观看动画,在场景中体味文本对话交流的主题,并理解Is she in the living room/study/kitchen?及其答句。接下来是对句型的操练环节。教材里提供的练习是两个同学通过问与答来猜测橡皮、铅笔等学习用品,这个游戏设计的目的可能是小组进行交流练习。为了避免有的学生不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也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听清楚他人的表达,我就把小组之间的交流先改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由我引导着学生来进行,猜测的物品也由学习用品改成零食和糖果,猜对了就可以拿走。学生们的眼神儿立马像放光似的。 我一只手放在另一个腋窝下、用略带神秘的语气说:“I have a candy. Where is my candy? Guess! ”有的学生猜Is it in your hand?有的学生猜Is it on the teacher's desk?也有的学生猜Is it in your box?(每节课随身携带的放标志的小盒子)猜三次还没有猜对,我就找一个学生向大家公布糖果的位置,比如:It is in the English book.没有猜对的学生略微流露出失望的表情,这时,我又略带神秘的口吻,说:“I have a snack.”听到snack时有的学生眉头微微一皱,我提醒到“Go to the kitchen. Have a ...”学生们一下子明白过来了,可能想起了前面学习过的内容,脸上露出微笑,快速地把手举了起来,跃跃欲试。为了能得到这包零食,被叫到的学生说句子时都非常谨慎,尽量不出错误。比如,Is it in the chair?说得很完整。当有一个学生猜对,把零食拿走时,全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小道具吸引了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小道具也督促着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 为了能给更多的学生提供猜测的机会,去其他三个班上课时,我也分别准备了两块糖果(candy),一包零食(snack),另外,还准备了一个橘子或苹果(orange/apple),一个玩具球(toy ball)。用一个漂亮的小书包(schoolbag)提过去。小书包本身也是一个道具。猜中球的,奖励两枚标志。猜中其他吃的,直接拿走。水果是午餐时发的,留下来奖励给学生。由最初的我问、学生猜、我回答,到学生问、学生猜、学生回答,方式灵活变动。在猜测中,学生不仅用上了方位介词in,on,under,而且也进一步熟悉了教室内一些物品的英文名称、橘子、苹果、糖果和零食的英文名称。最关键的是借助于学过的这些名词和介词在运用中巩固了一般疑问句Is it...?及其答句。丰富的道具还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而且也为师生、生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差,使得英语的交流非常自然,真的是在用英语达到找到物品这一目的。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根据教材,学生实际,恰到好处地运用身边的这些实物,的确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