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炸玉米花儿 文图|国伟 对炸玉米花儿这个场景熟悉的人,估计年龄都有点儿资深了,现在更多的人叫“爆米花儿”。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它也是童年和快乐! 晚上散步,在路边又看见了炸玉米花儿的老人,闲聊中得知他已经干40年了,是我吃着玉米花长大的时间了。40年一直在坚守,其实也挺不容易的,但老人乐观、善谈,攀谈中似乎又把我带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我小时候,炸玉米花儿的到来是一个村儿孩子的盛宴,师傅各种家伙什儿还没摆放好的时候,就已经围的里三层外三层了。那时候加热烧的是煤,旁边一个木制的风箱“呼挞、呼挞”来回拉着,一个炸玉米的机器在火上“吱纽纽”的转着,炸玉米花儿的师傅不走,我们一群小伙伴也是不会散的,那种专注和认真,现在教室里的孩子是比不了的。 那时候炸玉米花儿的师傅不是每天都来的,也不是经常来的,对于他来说,农村的天地太过于辽阔了,总感觉盼了好多天他就突然出现了,其实每次来也不是每次都去炸的,尽管说是自己家种的玉米、炸一锅的手工费当时才2毛、5毛,但毕竟是有成本的,能光明正大骄傲的炸上一锅的待遇也是有限的。但无论如何是要去看的,眼巴巴的那种。 如果家长发话可以炸上一锅,那真要高兴的“一跳三尺高了”,然后挎上篮子,飞奔到现场,其实往往去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小伙伴在排队了,小篮子一个挨着一个,大家盯着篮子一点一点的往前挪,等到自己的时候,紧盯着锅生怕任何人抢。 随着“砰”的一声响,那是一群人狂欢的开始…… 有两个场景特别清晰,头脑中画面感非常强,想来令人发笑! 那时候,玉米花儿都崩进一个大的编织袋内,袋子是师傅用几个袋子拼接而成的,所以,用的时间长了难免有漏洞,于是当玉米花儿从锅里炸出的时候,总有个别的飞出来;另外,当主人慌忙把自家的往篮子里装的时候也难免会撒出来一些,于是每一次响过后,大家都“一窝蜂”的往前冲,想抢到这些“漏网之鱼”。每一锅主人都会从编织袋尾部把炸好的玉米花儿倒出来,然后再用绳子系住,但是总有人绳子系的不太紧,于是在爆破力的冲击下绳子被冲开,玉米花儿“天女散花”弥漫开来。出现这样的场景是最刺激的,也是我们最“期待”的,大家疯子一样冲进场子,去“拼命”的抢,人再多也要挤,即使地上趴的都是人也要猛的冲进去,只要有个缝隙这就足够了。其实每次主人都在旁边大声的骂,拼命的呵斥,但是没用,也听不见,根本不知道骂的啥,都骂的谁,反正兜子里抢的都是,收获颇丰,得意极了! 这是编织袋被崩开时的狂欢!
玉米花儿里被炸好后,崩进编织袋里,主人都会第一时间抢到编织袋的口,然后一点一点的往后抖,生怕漏掉一些,当他们抖到尾部还没有倒出的时候,前面已经有人钻进去了,其实更准确的说,当主人放下入口处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有人快速钻进去,动作流畅、衔接的天衣无缝,在炸开烟雾的笼罩下,你就很难发现我们是怎么快速钻进去的。有时,最快进去的那一个,还会被后面晚来一步者拽住腿拉出来,但是当他一松手的瞬间又快速的重新爬进去,那怕是抢到一粒也都值了。每天其实都会有炸过火的,于是编织袋内都被崩的黑乎乎的,当人在里面钻来钻去的时候,浑身上下都是炭火味,脸上都是灰,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抢,抢到吃的可舒服了! 这是钻编织袋抢的快乐! 遗憾的是自己不会画画,如果能把这样的场景画出来,那该多好呀! 其实,人对某种食物的记忆可能是一段尘封的往事,也可能是对故乡的记忆,是对乡音乡情的思念,当然,还有童年的欢乐。 快乐也就这么简单。 小时候,家长成天、成半夜叫不到家,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从未缺少过欢乐,什么玩具都没有,但我们就是会制造快乐。衣服脏也好,受些轻伤也好,在父母的眼里似乎不重要。 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孩子如果什么做的不合适了,不要急着去定性,他们要有释放天性的途径,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宽容。宽容、理解、感恩,是人身上最宝贵的品质。 现在从国家到地方、从社会到学校,“双减”成了热点,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国家“操碎了心”,连玩网游的时间都做了精细化的管理,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全社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家长压力减了,学生作业少了,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但如果仍然呆在家里不动,呆在家里把大量的时间给了电视和其它电子设备,那么这种减是意义不大的。 所以,家长如何把孩子引导出家门,走向大自然,走向火热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显得尤其重要,这应该是“双减”之下一个很重要的家庭课题。 “砰”的一声,炸响了美好的童年! (2021年11月13日星期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