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里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时他们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会“旁逸斜出”,发出不和谐之音,这是孩子们独立自主人格在发展。这些班级里的“沙子”,老师的眼里要能揉得进,这样他们才能融得进集体。
鲜花与荆棘交织的教学旅途,是我精神成长的道路,使我从锱铢必较的人生态度到眼睛里能揉得进沙子。孩子的反叛使我的教学策略常变常新,孩子的进步为我重新点燃起教学激情。每每看到孩子的自信被崛起,潜能被焕发,我都想为他们喝彩。我喜欢记录孩子的每次进步,定格每个精彩瞬间。
我的班里有这么一个女生小花,她属于天资聪慧,也没有什么坏心思,但由于家庭原因和多年以来的散养,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属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但她又不愿服输,对于学习上或生活中的问题总是爱钻牛角尖,常常做事偏激,想法固执,也不愿接受别人的建议。班里的所有任课老师都向我反映过她这样的问题,课上只要是不理解的大问题小问题都会立刻向老师质疑,其实有的问题特别简单,自己看看就能找到答案的,但在课上一直追问老师,同学们就觉得她就是浪费大家的时间,拖慢进度。在他班主任的课堂上也是如此,每当我讲得眉飞色舞、孩子们正听得津津有味之时,他便会语出惊人,时而让同学们对他嗤之以鼻,时而让老师难堪,既搅坏了学习气氛,又打断了老师的思路。那么如何从他旁逸斜出的话语中找出关联,通过引导她的同时还能把话题引到课堂上呢?面对种种突发状况,我的英语课堂充满刺激便是家常便饭了。
记得又一次,我在课堂上讲解一篇刚考过的完形填空,大概意思是一个想要成功的孩子让他智慧的爷爷给他一些建议,但是爷爷并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带他的孙子分别在花园和温室里栽了两棵树,孙子认为在温室里的那棵树会活的更好,几年后他回来看树,却惊奇的发现后花园的那棵树更高大,爷爷告诉他一个道理,只有敢于面对危险和挑战才可以成长的更成功,其中一道题问 是孙子看树时是抬头看树,还是爬上树看,答案自然是前者。“他看到这棵树长大了,不是应该很兴奋吗?不该立刻爬上树吗?”但当我说出答案那一刻,他立刻大声质疑我,:“为什么不是爬上树,你是不是写错了”正当全班同学都在沉思之时,他脱口而出,大家哈哈大笑,课堂一下陷入了僵局。我没有立马给他下马威,也不回避他的回答,而是让同学们一起划出能够决定此空答案的关键句并大声的读出来。原来被逗得哈哈笑的同学轮番着给他回马枪。
“你怎么知道作者看到树就特别兴奋呢?那我还说作者因为自己猜错失误而伤心呢。”
“谁看树需要爬上树才能看呢?实在是滑稽。”
“老师说过每一道完型填空题的答案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一定是有出处的,后一句说的很清楚是作者点头并思考的时候是不会爬上树的。”预习充分的同学,更是给他迎头一棒。
同学说得越透彻,他的脸越发通红,他越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想法确实有些偏激,看到他也有些不好意思了,我就让同学们适可而止,又有意的表扬了她:“她的想法和我们不同,这说明她对问题是认真,相对于那些对知识不求甚解,不懂装懂的同学,像她这样认真思考的同学,是有着很端正的学习态度的,你们说是不是呢?同学们并没有回答我,我心里是明白学生的心思的。所以接下来,我既要让她在课堂上收敛一下,也要让学生们对她的这种质疑精神不再有厌烦的心理。 等到课下,我找她单独谈心,告诉她老师是理解你的,其实你很好学,很想把各科都学好,也许是急于得到问题的解决,所以你才会在课堂上忽视了别的同学或是老师的感受,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没有错,但是你在课堂上提出来的问题,总是有同学觉得很钻牛角尖,为了让同学们和老师们改变对你的看法,你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以后上英语习题课,你来给同学们讲不会的题。遇到不会的题先找我弄懂。课上,你当小老师,我当你的助教,你看怎么样?她听完后特别吃惊:“什么,老师你还敢让我当老师,你不怕我误人子弟吗?”老师相信你,再说还有我这个助教呢,你怕什么,也算是帮老师个帮,老师我每天上课嗓子都累哑了,你正好可以替替我。”就这样,又给她表现和改变自己形象的机会,还能让她感觉到能帮到老师的忙,她特别的有成就感,最终爽快的答应了。当然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从一开的有些胆怯,到后来的越来越熟练,看着她为了给同学们解释一个正确答案和同学们争的脸红耳赤,我暗自偷笑,每次解答完,我都会让同学们为她的付出鼓掌,慢慢的她对知识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自己在课堂上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少了。以至于现在我们英语课堂上流行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有问题,找小花。”
正处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想通过叛逆来证明自己长大,要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必须
这个孩子够胆,敢公然在课堂质疑老师,和同学们对抗,表面看似胆大包天,但她的内心却非常的脆弱,没有安全感。可能是不自信,他总是防备心很强,遇到事情也总是往最坏的结果去想。如果她最好的朋友当她面递给我一块面包,都会让她觉得很不爽,要和她的朋友冷战几天。我帮同事带了几节课,被她看到后,她也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质问我,珊姐,你胳膊肘怎么往外拐,你教别的班,你不爱我们了吗?一次学生帮我打饭,我顺口对那个学生说了句“爱你呦”恰好被她听见,她就立刻跑到我面前对我说:“你怎么能爱她呢?你的爱只能属于我一个人。”我清晰的记得有一次她一个人跟几个女生吵架,结果那几个女生一个个哭的稀里哗啦的来找我告状,我了解过情况后,让他们先回去,然后又单独把她叫出来想问清原因,结果他的表现让我不知所措,他大声对我说:“你凭什么把我叫出来,凭什么问我,他们哭了就有理了是吧,我不上了,”接着拿起书包就往外冲,我拦都拦不住。后来跟到她门岗,我看她也没有回去的意思,只好先让她回去冷静一下,到了晚上我还是不放心,给她打去了电话,她接了,电话那头她平静了许多:“老师对不起,我不该对你发火,当时他们几个针对我一个,没有一个人帮我,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可是我又不能认输,看到他们回到教室,想到自己被你叫出来,我就更害怕了,他们一定是恶人先告状,所以我只能选择躲避,我想躲回家,不被你责备。说到这里,我能感受到小花的内心是充斥着恐惧的,如果那天我不给她打电话,那天夜里她要承受着多少的内心斗争和煎熬啊!所以,那天我一句批评的话都没有说,只是在她电话里表达了我的担心和着急。第二天上学,还没等我再去找他,没想到的是他一下课就主动到我办公室要求我来当他的协调人,她想和那几个女生重新和好。
从此以后,他上课问题少了,和大家一起同步学习,有时课堂上的难题问题,他会主动地举手帮大家解决。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到的是她的期待,期待老师能用赏析的眼光去看他。看似表面强悍的他,内心却如此脆弱。面对小花的进步,让我更坚信,信任和尊重是师生互动有效的催化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孩子在他的内心都是有做好孩子的愿望的。当一个孩子总看不见前进的希望时,他就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来消极抵抗家长与老师对他的督促和教导。”我坚守了“小花的信念”,换来了他的进步。
班级小事一桩桩,故事一幕幕,这是孩子们独立自主人格在发展。老师眼里要能揉得进沙子,他们才能融得进集体。世上没有完美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带有瑕疵的艺术品。我们不要用放大镜去捕捉孩子的缺点,应用显微镜去放大孩子的优点。
郑州市第一二三中学
李珊珊
2021年10月30日